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技术

发布时间:2019-4-5 14:02:07

  申请日2018.04.03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IPC分类号C02F3/12; C02F3/3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顶部的左侧开设有水池,且箱体左侧的顶部与进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内腔与水池的内腔连通,所述箱体顶部远离水池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气泵,且气泵的出气口与导气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导气管远离气泵的一端延伸至水池内并与分流腔的底部固定连接。该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通过设置气泵、导气管、分流腔和排气口,从而能够将外界空气泵入水池内的水体中,通过设置污泥泵,以及导泥管的配合设置,从而能够将沉淀腔内残留的活性污泥经由输泥管重新导入水池内,从而起到了循环净化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顶部的左侧开设有水池(2),且箱体(1)左侧的顶部与进水管(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3)的内腔与水池(2)的内腔连通,所述箱体(1)顶部远离水池(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气泵(4),且气泵(4)的出气口与导气管(5)的一端连通,所述导气管(5)远离气泵(4)的一端延伸至水池(2)内并与分流腔(6)的底部固定连接,且导气管(5)的内腔与分流腔(6)的内腔连通,所述分流腔(6)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7),且排气口(7)的内腔与分流腔(6)的内腔连通;

  所述水池(2)的右侧设置有沉淀腔(8),且沉淀腔(8)开设在箱体(1)内,所述箱体(1)顶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水泵(9),且水泵(9)的进水口与导水管(10)的一端连通,所述导水管(10)远离水泵(9)的一端延伸至水池(2)内,且水泵(9)的出水口与排水管(11)的一端连通,所述排水管(11)远离水泵(9)的一端贯穿箱体(1)的顶部并延伸至沉淀腔(8)内,且排水管(11)位于沉淀腔(8)内的一端与分流管(12)的内腔连通,所述分流管(12)的底部设置有分流口(13),且分流口(13)的内腔与分流管(12)的内腔连通,所述分流口(13)的下方设置有过滤板(14),且过滤板(14)的两侧分别镶嵌在沉淀腔(8)内壁的左右两侧内;

  所述箱体(1)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5)的一端,且出水管(15)的内腔与沉淀腔(8)的内腔连通,所述出水管(15)位于箱体(1)外侧的一端上设置有出水阀(16),所述沉淀腔(8)的内壁底部与集泥板(1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箱体(1)正面底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污泥泵(18),且污泥泵(18)的进泥口与导泥管(19)的一端连通,所述导泥管(19)的内腔与沉淀腔(8)的内腔连通,且导泥管(19)上设置有控制阀(20),所述污泥泵(18)的出泥口与输泥管(21)的一端连通,且输泥管(21)远离污泥泵(18)的一端与水池(2)的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5)上套接有固定环,且固定环的一侧与水池(2)的内右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7)均匀分布在分流腔(6)的顶部,且排气口(7)的出口朝向水池(2)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10)位于水池(2)的一端靠近水池(2)的底部,且导水管(10)与水泵(9)的连接处套接有密封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口(13)的出口朝向过滤板(14)的顶部,且分流口(13)均匀分布在分流管(12)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板(17)的顶部向内凹陷,且集泥板(17)的凹陷处与导泥管(19)的内腔连通。

  说明书

  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即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和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活性污泥法是使用很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法,将空气连续鼓入曝气池的污水中,经过一段时间,水中即形成含有大量好氧性微生物的絮凝体——活性污泥,由于活性污泥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可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同时,活性污泥中具有活性的微生物以有机物为食料,获得能量并不断生长增殖,所以能去除有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720504152.4的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包括污水进水管、固液分离池、富菌池、过渡池、中性池、净化池、清水出水管、远传水表、聚氨酯阻隔层、清水池。但现有技术中的固液分离池无法起到微生物技术的处理效果,降低了装置的污水净化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固液分离池无法起到微生物技术的处理效果降低污水净化率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顶部的左侧开设有水池,且箱体左侧的顶部与进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内腔与水池的内腔连通,所述箱体顶部远离水池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气泵,且气泵的出气口与导气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导气管远离气泵的一端延伸至水池内并与分流腔的底部固定连接,且导气管的内腔与分流腔的内腔连通,所述分流腔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且排气口的内腔与分流腔的内腔连通。

  所述水池的右侧设置有沉淀腔,且沉淀腔开设在箱体内,所述箱体顶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水泵,且水泵的进水口与导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导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延伸至水池内,且水泵的出水口与排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排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贯穿机体的顶部并延伸至沉淀腔内,且排水管位于沉淀腔内的一端与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分流管的底部设置有分流口,且分流口的内腔与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分流口的下方设置有过滤板,且过滤板的两侧分别镶嵌在沉淀腔内壁的左右两侧内。

  所述箱体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的一端,且出水管的内腔与沉淀腔的内腔连通,所述出水管位于箱体外侧的一端上设置有出水阀,所述沉淀腔的内壁底部与集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箱体正面底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污泥泵,且污泥泵的进泥口与导泥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导泥管的内腔与沉淀腔的内腔连通,且导泥管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污泥泵的出泥口与输泥管的一端连通,且输泥管远离污泥泵的一端与水池的内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气管上套接有固定环,且固定环的一侧与水池的内右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排气口均匀分布在分流腔的顶部,且排气口的出口朝向水池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导水管位于水池的一端靠近水池的底部,且导水管与水泵的连接处套接有密封环。

  优选的,所述分流口的出口朝向过滤板的顶部,且分流口均匀分布在分流管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集泥板的顶部向内凹陷,且集泥板的凹陷处与导泥管的内腔连通。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通过设置气泵、导气管、分流腔和排气口,从而能够将外界空气泵入水池内的水体中,从而产生活性污泥并使活性污泥内的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通过水泵的配合设置能够将水池内的水体经由导水管、分流管和分流口排至过滤板上,从而在过滤板的表面形成膜状生物污泥,达到了与活性污泥同样的净化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该装置的污水净化率。

  (2)、该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通过在箱体正面的一侧设置污泥泵,以及导泥管的配合设置,从而能够将沉淀腔内残留的活性污泥经由输泥管重新导入水池内,从而起到了循环净化的效果,有效保证了水池内活性污泥的不间断增殖,极大地提高了该装置的污水处理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