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9-4-2 13:51:52

  申请日2018.11.01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IPC分类号C02F3/3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步骤包括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河道生态修复和水体生态修复。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增强了现有生态修复方法的净化效果,提高了同一系统内水的循环利用,从而全面增强了受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降低各种成本,提供生态污水修复新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1)人工湿地生态修复:使污水依次流经垂直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和水平流人工湿地,然后将水平流人工湿地流出的部分水导入在先的垂直流人工湿地,进行内循环,部分水导出;

  (2)河道生态修复:将人工湿地导出的水导入河道,河道边利用打桩方式埋土种植水生植物,选用适应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对水进行净化处理;

  (3)水体生态修复:将河道处理后的水通过自然流的方式进入水体,水体内利用生物栅装置进行水的净化修复,同时将水体内的部分水导入在先的垂直流人工湿地,进行外循环,部分水导出,完成处理过程;

  所述生物栅装置由岛栅、挺水植物和组合填料组成,所述挺水植物和组合填料均由岛栅悬浮固定,且组合填料与挺水植物的根系自然交织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由底层、中间层和土壤层组成,且在所述底层内选用粒径为5-8cm的碎石作为填料,在所述中间层内选用粒径为3-5cm的砾石作为填料,在所述土壤层内选用粒径1-3cm的沸石作为填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的厚度为0.4m,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0.3m,所述土壤层的厚度为0.4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内的挺水植物选用鸢尾或再力花,沉水植物选用金鱼藻或狐尾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栅内的挺水植物选用美人蕉、鸢尾或菖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填料采用醛化纤维材料,且纤维长100-200mm,盘片直径120-24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栅装置的四周竖直插有吸光缓冲板,所述吸光缓冲板由竖边框和横条组成,所述横条在竖边框之间横向均匀间隔排列,且每根横条的表面涂有吸光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条的横截面呈折线型或者曲线型,且相邻横条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任何角度的光线无法直射穿过吸光缓冲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缓冲板与生物栅装置之间的距离保持在0.2m-0.3m。

  说明书

  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修复中,集成技术有利于提高总体污水处理效率与效果,因此,本研究选用集成生态修复技术为主要技术。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河道种植是利用人工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土壤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不仅可以美化河道景观,还可以净化河道水质。

  水体中生物栅,是一种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是在受污染水体中搭建岛栅作为载体,并种植水生植物,悬挂生物填料,构建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等生态系统,形成生物链来讲解去除水中污染物,并且可以抑制藻类生长,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其提高了现有生态修复方法的净化效果,提高了同一系统内水的循环利用,从而全面提高了受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人工湿地、河道、水体集成污水处理方法,步骤包括

  (1)人工湿地生态修复:使污水依次流经垂直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和水平流人工湿地,然后将水平流人工湿地流出的部分水导入在先的垂直流人工湿地,进行内循环,部分水导出;

  (2)河道生态修复:将人工湿地导出的水导入河道,河道边利用打桩方式埋土种植水生植物,选用适应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对水进行净化处理;

  (3)水体生态修复:将河道处理后的水通过自然流的方式进入水体,水体内利用生物栅装置进行水的净化修复,同时将水体内的部分水导入在先的垂直流人工湿地,进行外循环,部分水导出,完成处理过程;

  所述生物栅装置由岛栅、挺水植物和组合填料组成,所述挺水植物和组合填料均由岛栅悬浮固定,且组合填料与挺水植物的根系自然交织在一起。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人工湿地由底层、中间层和土壤层组成,且在所述底层内选用粒径为5-8cm的碎石作为填料,在所述中间层内选用粒径为3-5cm的砾石作为填料,在所述土壤层内选用粒径1-3cm的沸石作为填料。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层的厚度为0.4m,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0.3m,所述土壤层的厚度为0.4m。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河道内的挺水植物选用鸢尾或再力花,沉水植物选用金鱼藻或狐尾藻。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生物栅内的挺水植物选用美人蕉、鸢尾或菖蒲。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组合填料采用醛化纤维材料,且纤维长100-200mm,盘片直径120-240mm。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生物栅装置的四周竖直插有吸光缓冲板,所述吸光缓冲板由竖边框和横条组成,所述横条在竖边框之间横向均匀间隔排列,且每根横条的表面涂有吸光涂层。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横条的横截面呈折线型或者曲线型,且相邻横条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任何角度的光线无法直射穿过吸光缓冲板。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吸光缓冲板与生物栅装置之间的距离保持在0.2m-0.3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增强了现有生态修复方法的净化效果,提高了同一系统内水的循环利用,从而全面增强了受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降低各种成本,提供生态污水修复新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