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地下式污水厂施工方法及其构造

发布时间:2019-2-20 10:02:17

  申请日2018.09.04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IPC分类号E02D29/045; E03F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步:建造工作井和接收井,根据规模分组,多组同步并列进行;第二步:将第一预制件置于工作井中,挤压第一预制件并使得预制件朝向接收井移动,再将第二预制件置于工作井中且第一预制件与第二预制件首尾连接,挤压第二预制件并推动第一预制件及第二预制件朝向接收井移动;第三步:循环第二步直至第一预制件到达接收井,此时,工作井与接收井之间通过N个预制件相连通,完成一组处理模块,其余组同步按相同方式操作;第四步:拆除接收井和工作井,恢复地面设施。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能够大幅降低人工依赖,严格控制精度偏差,不受恶劣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建造工作井和接收井,根据规模分组,多组同步并列进行;

  第二步:将第一预制件置于工作井中,挤压第一预制件并使得预制件朝向接收井移动,再将第二预制件置于工作井中且第一预制件与第二预制件首尾连接,挤压第二预制件并推动第一预制件及第二预制件朝向接收井移动;

  第三步:循环第二步直至第一预制件到达接收井,此时,工作井与接收井之间通过N个预制件相连通,完成一组处理模块,其余组同步按相同方式操作;

  第四步:拆除接收井和工作井,恢复地面设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中,所述工作井和接收井均为垂直方向,且工作井和接收井的深度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井和接收井的深度均达到或者超过15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步中,预制件为预制的标准化钢筋混凝土模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化钢筋混凝土模块为在地面上的加工厂预制而成的标准化钢筋混凝土模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 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制件呈水平方向首尾连接,且预制件之间进行防水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为采用顶管法或盾构法挤压预制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步:各组处理模块之间设置连接通道,各组处理模块之间通过连接通道相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组处理模块并排设置且彼此平行,同步并列施工。

  1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建造的地下式污水厂构造。

  说明书

  一种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及其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建造的地下式污水厂构造。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污水厂均建造于地上,其施工过程相对容易。随着城市土地的日益紧张以及污水厂这类污水处理设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现有的污水厂主要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位置。但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城市污水排量的日渐提升以及下水道工程的巨大,在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建设地下式污水厂便成为解决当前污水处理难题的一大突破口。

  地下式污水厂,顾名思义,即其主要的污水处理工序在地下完成。地下式污水厂的建造中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地底下方便、快捷的完成污水厂建设。一般地下式污水厂深基坑达15米以上,常规做法施工时需先进行基坑大开挖施工,开挖出工作业面,然后实施构筑物结构主体,浇筑混凝土。因此,施工过程繁琐、受天气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施工工期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以解决常规的地下作业时所产生的施工过程繁琐、受天气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施工工期长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式污水厂构造,该地下式污水厂采用上述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建造,用以解决常规的地下作业时所产生的施工过程繁琐、受天气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施工工期长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建造工作井和接收井,根据规模分组,多组同步并列进行;

  第二步:将第一预制件置于工作井中,挤压第一预制件并使得预制件朝向接收井移动,再将第二预制件置于工作井中且第一预制件与第二预制件首尾连接,挤压第二预制件并推动第一预制件及第二预制件朝向接收井移动;

  第三步:循环第二步直至第一预制件到达接收井,此时,工作井与接收井之间通过N个预制件相连通,完成一组处理模块,其余组同步按相同方式操作;

  第四步:拆除接收井和工作井,恢复地面设施。

  进一步地,在第一步中,所述工作井和接收井均为垂直方向,且工作井和接收井的深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井和接收井的深度均达到或者超过15m。

  进一步地,在第二步中,预制件为预制的标准化钢筋混凝土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标准化钢筋混凝土模块为在地面上的加工厂预制而成的标准化钢筋混凝土模块。

  进一步地,预制件呈水平方向首尾连接,且预制件之间进行防水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为采用顶管法或盾构法挤压预制件。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五步:各组处理模块之间设置连接通道,各组处理模块之间通过连接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各组处理模块并排设置且彼此平行,同步并列施工。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建造的地下式污水厂构造。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一种用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施工方法以及由该施工方法建造的地下式污水厂,具有如下优点(1)首次将标准化钢筋砼模块制作和装配式构筑理念联合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将传统的由现场浇筑构筑物钢筋砼的方式改进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模块拼装连接的型式。预制产品相比现场制作可以减少手工作业、大幅降低人工依赖,通过严格控制工序减少施工精度偏差,不受恶劣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工期更为可控。通过标准化模块制作,减少异性产品,同时通过装配式拼装和标准化作业方式,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周期和建设成本。(2)首次将顶管施工或盾构法运用于地下污水厂的构筑物施工中。一般地下式污水厂深基坑达15米以上,常规做法施工时需先进行基坑大开挖施工,开挖出工作业面,然后实施构筑物结构主体,浇筑混凝土。因此,施工过程繁琐、受天气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施工工期长。顶管施工或盾构法在地下管道、隧道及地铁施工等领域已运用成熟,本次发明创新性的将顶管施工或盾构法用于地下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施工,取代传统的大开挖施工方式,实现自动化作业、施工劳动强度低、受天气因素及地面影响小、简化施工过程、节约工期、节省土方以及减少成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