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

发布时间:2019-1-8 14:08:04

  申请日2018.03.15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01/30; C02F101/10; C02F101/16

  摘要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该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包括沉淀池、稳定塘以及护坡本体,沉淀池用于连通上游排水处;护坡本体围设于稳定塘四周,以形成稳定塘的岸坡;护坡本体内形成自上而下的流通通道,流通通道的顶部与沉淀池连通,流通通道的底部与稳定塘连通;且流通通道内填充有缺氧净化填料。该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巧妙利用螺旋状管路构成稳定塘的岸坡,稳定塘与螺旋状管路形成缺氧-好氧循环系统,进行污水收集与处理,具有占地面积小、负荷大、处理效果好、维护管理简单方便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1)、稳定塘(2)以及护坡本体(3),所述沉淀池(1)用于连通上游排水处;

  所述护坡本体(3)围设于所述稳定塘(2)四周,以形成所述稳定塘(2)的岸坡;所述护坡本体(3)内形成自上而下的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的顶部与所述沉淀池(1)连通,所述流通通道的底部与所述稳定塘(2)连通;且所述流通通道内填充有缺氧净化填料(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本体(3)的内侧还设置有与所述稳定塘(2)连通的回流入口(31);所述护坡本体(3)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回流入口(31)相对应的回流出口(32),用于连通稳定塘排水管(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本体(3)包括形成多层管道的螺旋状管路,所述螺旋状管路环绕所述稳定塘(2)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状管路的底层管道的下端口形成出水口(33),所述出水口(33)与所述稳定塘(2)相连通,且所述出水口(33)的水流方向相切于所述下端口的管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状管路的顶层管道设置有若干个用于连通所述沉淀池(1)的进水口(34),所述进水口(34)沿管道的外周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通过沉淀池排水管(11)与所述进水口(34)连通,且所述进水口(34)处设置有景观植物。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状管路(3)经过防渗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本体(3)形成的岸坡直径自上至下逐渐缩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塘(2)内设置有模块化植物(22)。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净化填料(35)为火山岩、陶粒、沸石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和/或,

  所述稳定塘(2)的底部铺设有砾石和/或卵石。

  说明书

  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

  背景技术

  农村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含氮、磷污染物,他们是农村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中国中北部地区一直处于干旱缺水状态,严重威胁着中北部地图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活污水循环利用并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显得十分必要。

  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条件现状,其对生活污水处理也要求经济性、管理维护方便的技术。在农村调查现状中发现农村地区稳定塘较为普遍,传统氧化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其处理负荷有限,脱氮除磷效果较差,迫切要求提高现有稳定塘的净化污水的技术。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缓解了传统氧化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限,脱氮除磷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包括:沉淀池、稳定塘以及护坡本体,所述沉淀池用于连通上游排水处;

  所述护坡本体围设于所述稳定塘四周,以形成所述稳定塘的岸坡;所述护坡本体内形成自上而下的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的顶部与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流通通道的底部与所述稳定塘连通;且所述流通通道内填充有缺氧净化填料。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护坡本体的内侧还设置有与所述稳定塘连通的回流入口;所述护坡本体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回流入口相对应的回流出口,用于连通稳定塘排水管。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护坡本体包括形成多层管道的螺旋状管路,所述螺旋状管路环绕所述稳定塘设置。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螺旋状管路的底层管道的下端口形成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稳定塘相连通,且所述出水口的水流方向相切于所述下端口的管壁。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螺旋状管路的顶层管道设置有若干个用于连通所述沉淀池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口沿管道的外周均匀分布。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沉淀池通过沉淀池排水管与所述进水口连通,且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景观植物。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螺旋状管路经过防渗处理。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护坡本体形成的岸坡直径自上至下逐渐缩小。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稳定塘内设置有模块化植物。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缺氧净化填料为火山岩、陶粒、沸石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和/或,

  所述稳定塘的底部铺设有砾石和/或卵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包括沉淀池、稳定塘以及护坡本体,沉淀池用于连通上游排水处;护坡本体围设于稳定塘四周,以形成稳定塘的岸坡;护坡本体内形成自上而下的流通通道,流通通道的顶部与沉淀池连通,流通通道的底部与稳定塘连通;且流通通道内填充有缺氧净化填料。

  村民的生活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再由沉淀池导入护坡本体内的流通通道,污水自上而下经过缺氧净化填料的净化后进入稳定塘,在稳定塘内进行代谢,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污水自循环稳定塘系统中,巧妙利用护坡本体构成稳定塘的岸坡,护坡本体与稳定塘形成缺氧-好氧循环系统,进行污水收集与处理,具有占地面积小、负荷大、处理效果好、维护管理简单方便的优点。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