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4.28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IPC分类号B01D63/08; C02F1/4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包括导流盘,导流盘上设有导流凸点、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导流凸点在导流盘上形成弧流状分布的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绕导流盘中心轴呈顺时针旋转,且相互间距相等;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以导流盘的中心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上远离导流盘中心一端通过第一直流狭缝与第一进水口连通。本技术方案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均通过第一直流狭缝与第一进水口连接,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均通过第二直流狭缝与第二进水口连接,通过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到对应导流轨中污水的处理轨迹相同,利于污水处理均匀。
权利要求书
1.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盘(1),导流盘(1)上设有多个导流凸点(12)、第一进水口(2)、第二进水口(3),导流凸点(12)在所述导流盘(1)上形成弧流状分布的第一导流轨(6)、第二导流轨(7)、第三导流轨(8)、第四导流轨(9),第一导流轨(6)、第二导流轨(7)、第三导流轨(8)、第四导流轨(9)绕导流盘(1)的中心轴呈顺时针旋转,且相互间距相等;第一进水口(2)、第二进水口(3)以导流盘(1)的中心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第一导流轨(6)、第二导流轨(7)上远离导流盘(1)中心的一端通过第一直流狭缝(4)与第一进水口(2)连通,第三导流轨(8)、第四导流轨(9)上远离导流盘(1)中心的一端通过第二直流狭缝(5)与第二进水口(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狭缝(4)、第二直流狭缝(5)以导流盘(1)的中心呈中心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轨(6)、第二导流轨(7)、第三导流轨(8)、第四导流轨(9)的弯曲弧度相同,且相互间距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轨(6)、第二导流轨(7)、第三导流轨(8)、第四导流轨(9)的弯曲弧度均为80—12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盘(1)的中心设有圆孔,圆孔的周围设有密封圈(11),密封圈(11)分别与第一导流轨(6)、第二导流轨(7)、第三导流轨(8)、第四导流轨(9)的连接处设有凸条(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10)的走向与导流盘(1)本体所在平面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11)设置在密封槽中。
说明书
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设备中,尤其是运行环境苛刻的高污染水处理设备中,导流盘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组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对污水处理设备内的液体流向进行导向,进而实现浓液和清液的分离。
为提高对流体的导向作用,导流盘上通常会设置很多阻流凸点,通过阻流凸点一方面可以对流体形成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与导流盘接触的滤膜形成支撑作用。但是,现有的导流盘在对阻流凸点的设计上并不合理,阻流凸点的应用价值并没有得到最大化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就现有导流凸点形成导流轨道,导流盘与导流膜交替设置,由于导流盘上导流轨道形状呈放射状,导流效果不均匀,效果较差。
基于此,研究并设计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导流盘结构导流效果较差,通过对导流盘上阻流凸点进行合理设置,对进入导流盘的污水进行导流,提高污水的渗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处理污水用过滤膜组,包括导流盘,导流盘上设有多个导流凸点、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导流凸点在所述导流盘上形成弧流状分布的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绕导流盘的中心轴呈顺时针旋转,且相互间距相等;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以导流盘的中心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上远离导流盘中心的一端通过第一直流狭缝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上远离导流盘中心的一端通过第二直流狭缝与第二进水口连通。
本技术方案主要针对应用于污水渗透处理的过滤膜组中的导流盘进行改进,过滤膜膜组包括呈交替设置的导流盘、渗透膜,中心杆穿过导流盘的中心,对整个导流盘、导流膜组成的渗透系统进行固定,然后将整体结构置于导流筒中,两端通过法兰固定。在该整体结构中,导流盘上设置多个导流凸点,且多个导流凸点形成导流轨道,进行对从进口端进入导流盘的污水进行导流,完成渗透。
本发明工作原理:在导流盘上进行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以导流盘的中心呈中心对称,即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呈相对设置,由于两个进水口的设置,增加污水的进口端,增加处理量;导流盘上形成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是绕导流盘的中心轴呈顺时针旋转,且相互间距相等,则每个导流轨的弧长是一致的,设置的两个进水口,第一进水口位于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中两个入口之间,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通过第一直流狭缝连接,则高浓度污水通过第一进水口进入第一直流狭缝分别进入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然后运动至导流盘中心,整个污水运动轨迹相同。
同理,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分别与第二直流狭缝、第二进水口的连接关系同上相同。由于上述对导流盘上由导流凸点形成的导流轨进行改进,高浓度污水可分别通过两个进水口进入导流盘中,从两个进水口中分别进入到两个对应的导流轨中,由于每个导流轨的弧长相同,则污水在每个导流轨中的运动时间相同,相应的污水进入每个导流轨中给与放置于导流盘上的渗透膜的压力相同,利于污水渗透处理,且最终经渗透处理的污水能够达到同样的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流狭缝、第二直流狭缝以导流盘的中心呈中心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的弯曲弧度相同,且相互间距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的弯曲弧度均为80—120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盘的中心设有圆孔,圆孔的周围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分别与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的连接处设有凸条。
进一步地,所述凸条的走向与导流盘本体所在平面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设置在密封槽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呈相同结构的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均通过第一直流狭缝与第一进水口连接,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均通过第二直流狭缝与第二进水口连接,则分别通过第一进水口、第二金属口到对应导流轨中污水的处理轨迹相同,利于污水处理更加均匀,一致性。
(2)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导流轨、第二导流轨、第三导流轨、第四导流轨靠近导流盘中心的一端设置凸条,减小污水对导流盘中心密封圈的冲击,避免密封圈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