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9.04.30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3/30; C02F1/52; C02F3/3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和盖板,池体上设有盖板,池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的盖板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的池体内由隔板依次分隔为厌氧除碳区、好氧硝化区和污泥沉淀区;池体外设有生态湿地。本发明装置具有无耗能、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多种污染物、污泥无需回流、污泥最大限度减量化、绿化环境的优点,采用生物的自然净化能力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污染物。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和盖板,池体上设有盖板, 池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盖板上设有太阳 能电池板;所述的池体内由隔板依次分隔为厌氧除碳区、好氧硝化区和污 泥沉淀区;厌氧除碳区设有若干个由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隔成的上升隔室 和下降隔室,上升隔室内填充固定填料;厌氧除碳区和好氧硝化区间设有 导流板;好氧硝化区底部装有曝气机,曝气机与外部空压机相连,由太阳 能电池板发电带动;好氧硝化区和污泥沉淀区间由折流板和隔流板隔开; 污泥沉淀区下部设有泥斗斜板,底部设有若干个排泥孔,上端设有出水溢 流堰,出水溢流堰接通出水口;池体外设有生态湿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生态湿地设置在池体外一周或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耗能污水 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生态湿地内在靠近出水口的一端设有布水槽,远离出水口另一端设有集水 槽,布水槽与集水槽的内侧布满小孔,并用砾石填充,集水槽的外侧设有 排水口;布水槽一侧的地势高于集水槽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盖板上一侧设置检修孔和排气孔,太阳能电池板设在盖板上避开检修孔和 排气孔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隔流板由两块竖直隔板和两块斜导流板构成,竖直隔板和斜导流板间隔设 置,两块竖直隔板间连有的斜板导流板与水平面成30-45度夹角,位于下 方的竖直隔板下端连有的另一斜导流板与水平面成100-125度夹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隔流板上端的高度低于出水溢流堰上端的高度,高于折流板下端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生态湿地的植被区内从下至上逐层铺设片石、粗砂和细沙,其上种植植物。
说明书
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具有脱碳、脱氮、脱磷 功能的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小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其处理污水水量不大,如果采 用传统的好氧工艺必须要有曝气池、沉淀池、污泥浓缩池等几个必要的处 理构筑物,还需要设立污泥回流泵等动力设备,其吨水投资费用很高,而 且还容易产生污泥膨胀等现象,同时好氧工艺需要曝气机来供氧,加大了 电耗从而增加了处理成本,因此不适合应用于小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
专利号为200520020368.0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体化自回流污水生物 脱碳脱氮设备,将生活污水中的两类污染物(有机碳类污染物,含氮污染 物)采用不同的工艺设备去除。装置包括处理池,在处理池中设置将处理 池分隔成好氧区和厌氧区的“V”形污泥床过滤器。在厌氧区的下部设置 污水入口,在好氧区与厌氧区间设有隔墙,好氧区底部装有曝气装置,沉 淀区的下部为斜泥斗,与好氧区相连通,斜泥斗设置是为了使沉淀下来的 污泥依靠自身重力下滑至好氧区底部,从而实现污泥的自回流,沉淀区上 部设有溢流堰,方便与污泥分离的水从顺利流出。
该技术方案采用电能带动曝气装置,耗能较大,而且没有有效地去除 生活污水中的含磷污染物,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同时,好氧区与 沉淀区直接相连,即出水与污泥回流在同一区域,当处理水量较大时,即 水流进入沉淀区的上升流速较快时会产生污泥不能及时回流,导致污泥在 沉淀区积聚,导致污泥上浮现象的产生。
专利号为200710068353.5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脱氮功能的污 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和盖板,池体内由隔板依次分隔为厌氧除碳区、好 氧硝化区和厌氧脱氮区,厌氧除碳区设有若干个由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隔 成的上升隔室和下降隔室,上升隔室内填充固定有填料;好氧硝化区由曝 气室和沉淀室组成,曝气室和沉淀室之间设有隔流板和导流板,曝气室底部 装有曝气装置,曝气装置与外部空压机相连,厌氧脱氮区内设有若干个由 上、下折流板隔成的上升隔室和下降隔室,升隔室内填充固定有填料;盖 板上设有若干个接种孔和排气孔。该装置污泥无需回流、污泥最大限度减 量化,可根据进水水质灵活调节循环级数,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无耗能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耗能,采用太阳能发电带动曝气机,有效去除生 活污水中的含碳、含氮、含磷污染物,高效地将沉淀、曝气、污泥自回流 及生态湿地于一体的污水处理装置。
一种无耗能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盖板、太阳能电池板和生态湿 地,池体上设有盖板,太阳能电池板设在盖板上;池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水 口和出水口,所述的池体内由隔板依次分隔为厌氧除碳区、好氧硝化区和 污泥沉淀区;厌氧除碳区设有若干个由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隔成的上升隔 室和下降隔室,上升隔室内填充固定填料;厌氧除碳区和好氧硝化区间设 有导流板;好氧硝化区底部装有曝气机,曝气机与外部空压机相连,由太 阳能电池板发电带动;好氧硝化区和污泥沉淀区间由折流板和隔流板隔 开;污泥沉淀区下部设有泥斗斜板,底部设有若干个排泥孔,上端设有溢 流堰,出水溢流堰接通出水口;池体外设有生态湿地。
所述的生态湿地可以设置在整个池体一周,可以只在池体的一侧。生 态湿地内在靠近出水口的一端设有布水槽,远离出水口的另一端设有集水 槽,布水槽与集水槽的内侧布满小孔,并用砾石填充,集水槽的外侧设有 排水口;布水槽一侧的地势要高于集水槽一侧,引导水由布水槽通过生态 湿地的植被区流向集水槽,最终从排水口流出。
所述的盖板上一侧设置检修孔和排气孔,太阳能电池板设在盖板上避 开检修孔和排气孔,方便检修和排气。
所述的固定填料为空心球形状,微生物容易挂膜,启动快,可以采用 竹制纤维天然填料。
所述的好氧硝化区和厌氧除碳区之间的导流板下端连有与水平面成 120-135度夹角的导流斜板,防止曝气池空气进入厌氧除碳区。
所述的折流板与隔流板间的距离决定水流流速,距离太小,产生的阻 力太大会影响污泥的循环,距离太大会影响反应器的体积有效利用率,其 距离由待处理污水在此处的水力下降流速决定,一般流速控制在 0.1-0.8m/s。
所述的隔开好氧硝化区和污泥沉淀区的隔流板由两块竖直隔板和两 块斜导流板构成。竖直隔板和斜导流板间隔设置,两块竖直隔板间连有的 斜板导流板与水平面成30-45度夹角,位于下方的竖直隔板下端连有的另 一斜导流板,与水平面成100-125度夹角,在好氧硝化区曝气的泥水混合 物形成漩涡,避免对污泥沉淀区的扰动。
所述的隔开好氧硝化区与污泥沉淀区的隔流板上端的高度要低于出 水溢流堰上端的高度,高于附近的折流板下端的高度,保证污泥循环。
所述的排泥孔高度的设置是决定曝气池污泥浓度的一个重要参数,可 在确定了曝气池污泥浓度后设计排泥孔的高度,日后正式运行时工作人员 只需将泥排到排泥孔,一般将排泥孔设在污泥沉淀区距底部1/4-1/3处为 宜。
所述的泥斗斜板的角度设置是为了使污泥沉淀区泥水分离后的污泥 自动滑落到沉淀区底部然后进入曝气区,因此其斜板角度与水平成 100-125度为宜。
所述的厌氧除碳区内的上升隔室和下降隔室的宽度比为1-5∶1,厌氧 除碳区的除碳效果主要依靠上升隔室,下降隔室有导流作用,用于延长水 流路径,加强污水与附着在球形填料上的微生物充分接触,因此对于上升 隔室和下降隔室的宽度比需要进行适当调整,1-5∶1的比例既能满足处理 效果,又能提高装置的整体处理效率。
所述的生态湿地的植被区内逐层铺上片石、粗砂和细沙,其上种植蒲 草、芦苇等植物。
所述的生态湿地四周可用混凝土等浇筑,避免水流出生态湿地。
在厌氧除碳区,主要采用上下折流,延长水流路径,加强污水与附着 在球形填料上的微生物充分接触。
在好氧硝化区和污泥沉淀区,采用独特设计的污泥自动回流装置,将 好氧硝化区的泥水充分混合,污泥沉淀区的泥水分离及污泥自回流至沉淀 区底部溶为一体,采用太阳能发电带动好氧硝化区的曝气机,真正做到清 洁、无耗能。
在生态湿地区,采用蒲草、芦苇等植物的生物自然净化能力,主要利 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 污水、污泥进行进一步处理。还避免了污水、污泥等与太阳能电池板的不 必要接触,保护了太阳能电池板。
与传统工艺相比,本发明装置具有无耗能、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多 种污染物、污泥无需回流、污泥最大限度减量化、绿化环境的优点,采用 生物的自然净化能力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污染物,符合我国目前逐 渐重视的节能、绿化以及氮素、磷污染去除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