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处理河道污水净化技术

发布时间:2018-11-27 15:09:53

  申请日2009.11.04

  公开(公告)日2010.09.15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3/34; C02F3/10

  摘要

  一种用于处理河道污水的净化装置,它包括框架(1)、有机物降解装置和脱氮除磷装置,所述的框架(1)分为左右两端,所述的有机物降解装置固定在框架(1)的左端,所述的脱氮除磷装置固定在框架(1)的右端。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有机物降解装置和脱氮除磷装置的组合式结构,在有机物降解装置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河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脱氮除磷装置中的混装填料在菌液管提供有益菌群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可去除河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功能齐全可系统性净化处理、净化时间短及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处理河道污水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框架(1)、有机物降解装置和脱氮除磷装置,所述的框架(1)分为左右两端,所述的有机物降解装置固定在框架(1)的左端,所述的脱氮除磷装置固定在框架(1)的右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处理河道污水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物降解装置包括若干条绳索(3)、若干个分别被绳索(3)串联在一起的组合软性填料(4)和固定在框架(1)左端底部的多条第一曝气管(2),所述的若干个绳索(3)分上下多层沿框架(1)的长度方向固定,所述的多条第一曝气管(2)的管壁左右两侧设有交叉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处理河道污水 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氮除磷装置包括两层的格网(6)、混装填料(7)、四个挡板(9)、多条菌液管(8)和多条第二曝气管(5),所述的两层格网(6)上下分开设置在框架(1)的右端,所述的混装填料(7)位于两层格网(6)之间,所述的四个挡板(9)分别设置在框架(1)右端的前后端端面、右端端面及右端底面,所述的多条菌液管(8)和多条第二曝气管(5)均设置在框架(1)右端的底部,所述的多条菌液管(8)和多条第二曝气管(5)的管壁左右两侧均设有交叉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处理河道污水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条第一曝气管(2)和多条第二曝气管(5)的管壁左右两侧的通孔均为斜向上的通孔,且通孔的轴线与水平面成60°~75°的夹角。

  说明书

  用于处理河道污水的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体修复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处理河道污水的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而污水的处理率未能同步增长,使城市地表水体接纳污染的负荷越来越大,大多数河道淤积严重,水流不畅,纳污容量越来越小,地表水体水质普遍处于国家地面水水质标准V类及劣V类之间。一些受到有机物严重污染的河流往往生物量低,氧亏值大,河流自净能力差,频频出现黑臭现象。

  从发生黑臭的河道水体水质特点分析,其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氨氮等耗氧性污染物含量过高,并导致水体严重缺氧。水体发黑主要是吸附了黑色FeS、Mn等金属硫化物的悬浮颗粒;而水体发臭则是因为厌氧微生物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硫化氢、硫醇、氨和胺等气态污染物。因此,在截除外源污染及清除沉积于水底的淤泥外,再通过工程技术对水体中现存的污染物进行就地净化是实现黑臭水体的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良性恢复的重要措施。

  黑臭水体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人工生物浮床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引水清淤、机械除藻等措施,来排除水中的污染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在一段时间后,水体水质会还原为污染治理前的状态;而人工生物浮床技术利用水生植物与浮游藻类竞争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水能来减少浮游藻类的,但是水生植物培养成长速度缓慢,处理效果短期内很难见效,并且存在着工程处理后的植物处理问题;现有技术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吸附、转化降解水环境污染物,实现水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修复过程可自然、原位地进行,但是现有技术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的装置比较单一,不是只有单独的生物接触氧化装置,就是只有单独的渗流式生物床,这样实际使用效果差,功能单一而无法实现系统性的净化处理,其净化时间较长,而且成本相对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功能齐全可系统性净化处理、净化时间短及成本相对较低的用于处理河道污水的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问题所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用于处理河道污水的净化装置,它包括框架、有机物降解装置和脱氮除磷装置,所述的框架分为左右两端,所述的有机物降解装置固定在框架的左端,所述的脱氮除磷装置固定在框架的右端。

  所述的有机物降解装置包括若干条绳索、若干个分别被绳索串联在一起的组合软性填料和固定在框架左端底部的多条第一曝气管,所述的若干个绳索分上下多层沿框架的长度方向固定,所述的多条第一曝气管的管壁左右两侧设有交叉的通孔。

  所述的脱氮除磷装置包括两层的格网、混装填料、四个挡板、多条菌液管和多条第二曝气管,所述的两层格网上下分开设置在框架的右端,所述的混装填料位于两层格网之间,所述的四个挡板分别设置在框架右端的前后端端面、右端端面及右端底面,所述的多条菌液管和多条第二曝气管均设置在框架右端的底部,所述的多条菌液管和多条第二曝气管的管壁左右两侧均设有交叉的通孔。

  所述的多条第一曝气管和多条第二曝气管的管壁左右两侧的通孔均为斜向上的通孔,且通孔的轴线与水平面成60°~75°的夹角。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了有机物降解装置和脱氮除磷装置的组合式结构,有机物降解装置中的组合软性填料有利于吸附河流(湖泊)水中的土著微生物,并形成一层适应该水质的生物膜,不需要培育和引入外来的优势微生物,同时曝气管道使得河水的含氧量增加,使得微生物迅速繁殖数量急增,河水与该生物膜接触,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河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脱氮除磷装置中的混装填料在菌液管提供的有益菌群、第二曝气管曝气增氧的条件下,有益菌群附着在渗流式生物床上迅速增殖并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当河水经过这个渗流式生物床时,利用有益菌群吸附性能、离子交换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可去除河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功能齐全可系统性净化处理、净化时间短及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