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1.06.27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及其处理方法涉及的是一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设施,属于环境保护和治理领域,是一种利用复合生态净化技术,处理农村地区大量杂排水包括生活、农业生产尾水的大型处理设施。包括进水部分、滤池部分和出水部分,滤池部分由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串联构成,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内均设有三个滤料层。污水从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的前端池壁底部进水口进入,经过袋装化的滤料净化水质,流入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经过滤料净化水质,再进入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经过滤料净化水质,得净化水。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部分、滤池部分和出水部分,滤池部分由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串联构成,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内均设有三个滤料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氧化滤料层、生物活性滤料层和吸附滤料层;所述的进水部分具有进水口和进水管,进水口设置在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前端池壁底部,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管;出水部分包括溢流口和出水溢流口,溢流口设置在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之间的滤池壁上,出水溢流口设置在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的后端池壁上部;在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底部设有连通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层采用袋装滤料,每袋容量为15L~25L,滤料层的高度为池深的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采用防渗漏的混凝土砌池或进行防水式隔水处理的人工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生态滤池的长宽比为2:1~3:1,滤池深度不超过2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池部分至少设置三个串联的复合生态滤池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滤料层由钢渣和煤渣按重量配比1:1构成;生物活性滤料层由活性炭、竹炭和水沙按重量配比2:1:1构成;吸附滤料层由多孔陶瓷颗粒或凹凸棒土单独构成,或是由多孔陶瓷颗粒、凹凸棒土和水沙按重量配比2:2:1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在滤料层的滤料里添加灰渣、钢渣、陶粒、凹凸棒土或铁屑。
8.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化学需氧量COD<300mg/L的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经过吸附滤料层、生物活性滤料层、氧化滤料层三层滤料的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拮抗、氧化还原反应及生物作用,初次处理的污水将从溢流口流入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
2)初次处理的污水在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经过吸附滤料层、生物活性滤料层、氧化滤料层三层滤料的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拮抗、氧化还原反应及生物作用,二次处理的污水通过连通管进入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
3)经过二次处理后的污水再次经过吸附滤料层、生物活性滤料层、氧化滤料层三层滤料的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拮抗、氧化还原反应及生物作用,进行三层滤料的净化过程,最后处理好的上清液从出水溢流口溢出,整个净化过程完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净化过程为15~20天。
说明书
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及其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及其处理方法涉及的是一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设施,属于环境保护和治理领域,是一种利用复合生态净化技术,处理农村地区大量杂排水包括生活、农业生产尾水的大型处理设施。
背景技术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后续处理运用较多的生态净化处理方式有人工湿地处理模式和稳定塘处理模式。
这些技术在农村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污水净化效果,但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人工湿地技术占地面积比传统工艺高得多,而且季节因素的变化也限制了湿地的发展。
稳定塘通过菌藻共生系统对污水进行处理,有好氧塘、厌氧塘、兼性塘、曝气塘、生态塘几种类型。它是一种有机废水处理池塘,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占地面积过多,净化效果受气温、风力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若设计或运行管理不当,会造成渗漏,形成二次污染。同时塘底要定时进行人工清淤,清除污染物,操作耗时耗力。
为了弥补人工湿地处理模式与稳定塘处理模式的不足之处,需要开发一种新的更集约、更稳定的污水生态净化处理模式。
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以局部集中和相对分散的居住模式为主,生活污水多经三格化粪池简单处理就直接排入自然水体,造成农村居住区周边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针对农村经初步处理污水乱排造成的污染现象,一种小范围内集中、占地面积小、基建费和运行费较低、易于维护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迫切需要开发出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及其处理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复合生态净化技术的农村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设施。主要针对经过处理的化学需氧量COD<300mg/L的污水进行处理,出水的水质化学需氧量COD达到60~100mg/L之间的标准。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一系列过程,实现污水资源化与无害化。
本发明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及其处理方法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包括进水部分、滤池部分和出水部分,滤池部分由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串联构成,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内均设有三个滤料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氧化滤料层、生物活性滤料层和吸附滤料层;所述的进水部分具有进水口和进水管,进水口设置在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前端池壁底部,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管;出水部分包括溢流口和出水溢流口,溢流口设置在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之间的滤池壁上,出水溢流口设置在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的后端池壁上部;在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底部设有连通管。污水从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的前端池壁底部进水口进入,经过袋装化的滤料净化水质,从溢流口流入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经过袋装化的滤料净化水质,再从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后端池壁底端的连通管流出,进入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经过袋装化的滤料净化水质,最后处理好的上清液从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后端池壁上部的出水口流出。
所述滤料层采用袋装滤料,每袋容量为15L~25L,滤料层的高度为池深的1/3左右。
所述的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和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采用防渗漏的混凝土砌池或进行防水式隔水处理的人工池。
所述的复合生态滤池的长宽比一般在2:1~3:1之间,滤池深度不超过2米。
所述的滤池部分至少设置三个串联的复合生态滤池单元,并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调节装置大小。
所述的氧化滤料层由钢渣和煤渣按重量配比1:1构成;生物活性滤料层由活性炭、竹炭和水沙按重量配比2:1:1构成;吸附滤料层由多孔陶瓷颗粒或凹凸棒土单独构成,或是由多孔陶瓷颗粒、凹凸棒土和水沙按重量配比2:2:1构成。
还可以在滤料层的滤料里添加灰渣、钢渣、陶粒、凹凸棒土或铁屑等可以适应不同水质的生活污水,提高去除率,保障长期高效的处理效率。
所述的复合生态滤池处理污水时,可在水上安置浮床,种植植物,进一步利用植物根系净化污水。
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物滤池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化学需氧量COD<300mg/L的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第一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经过吸附滤料层、生物活性滤料层、氧化滤料层三层滤料的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拮抗、氧化还原反应及生物作用,初次处理的污水将从溢流口流入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
2)初次处理的污水在第二复合生态滤池单元经过吸附滤料层、生物活性滤料层、氧化滤料层三层滤料的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拮抗、氧化还原反应及生物作用,二次处理的污水通过连通管进入第三复合生态滤池单元;
3)经过二次处理后的污水再次经过吸附滤料层、生物活性滤料层、氧化滤料层三层滤料的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拮抗、氧化还原反应及生物作用,进行三层滤料的净化过程,最后处理好的上清液从出水溢流口溢出,整个净化过程完成。
所述的净化过程为15~20天。
本发明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滤池及其处理方法,继承稳定塘中兼性塘的自然生物净化过程与改稳定塘的水平流净化为垂直流净化,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净化水体的复合生态净化技术是理想的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复合生态净化技术通过过滤、截留、沉积等物理作用,吸附、离子交换、拮抗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作用,以及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的生物酶将复杂大分子分解成简单分子、小分子等的生物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其具有的优点有:
1)具有节能、高效,工艺简单,投资节省,牢固耐用,不受外界气温影响、无臭味,不滋生蚊蝇等优点。
2)生态滤池采用露天式的混凝土砌池或是经防水式隔水处理,可以有效防止污水渗漏,维护方便简单;同时滤料袋装化,更换简单易行。
3)生态滤池具有耐冲击、水力负荷量大的特点,可以防止雨天大水量的冲击。
4)污水净化效果好,对于COD<300mg/L的污水进行处理,出水的水质COD达到60~100mg/L之间的标准。
5)生态滤池充分利用滤料净化污水,改常规稳定塘的水平流为更经济的垂直流,同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6) 与稳定塘和人工湿地相比较,复合生态滤池缩短污水的净化停留时间,从而减小滤池规模,减少了施工量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