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2.08.03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IPC分类号C02F1/5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包括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体的顶部设置有给水口,所述第一罐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之间设置有中通管,所述中通管的一端由第一罐体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的内部,所述中通管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第二罐体的侧面设置有排水口,在第一罐体投加过量微溶或难溶后,使其始终处于饱和态,由于第一罐体内液体处于流动态,微溶或难溶药品在第一罐体随着来水中微溶或难溶药品浓度降低进行不断溶解,形成缓释的效果,在保证了第一罐体出水中药品浓度的同时,提高了微溶或难溶药品的利用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罐体(101) 和第二罐体(102),所述第一罐体(101)的顶部设置有给水口(1a),所述第 一罐体(101)内设置有搅拌装置(2),所述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 之间设置有中通管(7),所述中通管(7)的一端由第一罐体(101)的侧面连 通至第一罐体(101)的内部,所述中通管(7)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102) 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第二罐体(102)的侧面设置有排 水口(1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第二罐体(102)上设置有二次反应进水口(8),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8) 设置于第二罐体(102)的侧面、并沿切线方向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 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8)与水泵(6)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管(9)。
说明书
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井废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 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絮凝的方式净化、处理钻井废水,请参阅2002年12月 25日《油田化学》中第387页~390页公开的文献《钻井废水和酸化压裂作业 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针对流动性大、周期短、废水水质变化大的钻井废 水,通常采用絮凝、沉降、过滤、吸附等方式进行处理,如申请号为 201010209919.3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深井聚磺泥浆钻井废水的处理方法》所 公开的钻井废水处理工艺,通过絮凝、并辅以吸附和氧化工艺对钻井废水中的 杂质进行较为有效地去除。
现有的利用絮凝法处理钻井废水的装置通常为设置有废水输入管路、配药 输入管路、输出管路以及搅拌装置的废水处理罐,钻井废水汇集入废水池以后, 由废水输入管路进入废水处理罐中与絮凝剂一起搅拌、絮凝以后,由输出管路 排出至沉降池进行自然沉降,其存在絮凝剂混合不充分、流动性差的不足之处。 当使用微溶或难溶药品时,存在药品使用量大,效果不明显,致使微溶或难溶 药品过多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絮 凝剂混合充分、流动性更好的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包括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 体的顶部设置有给水口,所述第一罐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第一罐体和第 二罐体之间设置有中通管,所述中通管的一端由第一罐体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 体的内部,所述中通管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 述第二罐体的侧面设置有排水口。
优选的,所述第二罐体上设置有二次反应进水口,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设 置于第二罐体的侧面、并沿切线方向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二次反应进 水口与水泵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一罐体投加过量微溶或 难溶后,使其始终处于饱和态,由于第一罐体内液体处于流动态,微溶或难溶 药品在第一罐体随着来水中微溶或难溶药品浓度降低进行不断溶解,形成缓释 的效果,在保证了第一罐体出水中药品浓度的同时,提高了微溶或难溶药品的 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