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饮用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8-11 15:32:32

  申请日2012.08.24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饮用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混凝-膜生物反应在处理微污染饮用水时混合絮凝效果不理想、混凝形成的较大絮体经过传输管道时易发生破碎,饮用水处理效率低,混凝剂用量较大,影响膜通量和膜寿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包括混合区、过渡区、污泥区、膜生物反应区、两个絮凝反应区、进水系统、投药系统、曝气系统、出水系统、污泥排放系统和液位控制系统,两个絮凝反应区分别设在混合区两侧,两个絮凝反应区紧靠设置在膜生物反应区同一侧,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市政工程微污染饮用水处理领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混合区(6)、过渡区(9)、污泥区(21)、 进水系统(49)、投药系统(50)、曝气系统(51)、出水系统(52)、污泥排放系统(55)和液位控 制系统(56),混合区(6)包括混合搅拌机(7)、第一配水堰(8),进水系统(49)包括进水箱(1)、 进水泵(2)、进水压力表(3)、进水流量计(4)和多个进水管(5),投药系统(50)包括混凝剂投药 箱(10)、混凝剂计量泵(11)、调节阀(12)、絮凝剂投药箱(13)、絮凝剂计量泵(14)、三通分流 调节阀(15)和多个进药管(58),曝气系统(51)包括曝气管(20)、空气流量计(22) 和空气泵(23),出水系统(52)包括出水-反冲洗三通电磁阀(24)、出水恒流泵(27)、出 水压力表(28)、出水流量计(29)、清水箱(30)和多个出水管(25),污泥排放系统(55) 包括污泥回流-污泥排放三通电磁阀(39)、污泥排放计量泵(41)、贮泥池(42)和多个污泥 排放管(40),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膜生物反应区(17)和两个絮凝反应区(44), 膜生物反应区(17)包括第二导流筒(18)和膜组件(19),每个絮凝反应区(44)包括导 流管(45)、絮凝搅拌机(46)、第二配水堰(48)和两个第一导流筒(47),进水箱(1)和混 合区(6)通过进水管(5)连通,进水箱(1)至混合区(6)方向在进水管(5)上依次安 装有进水泵(2)、进水压力表(3)和进水流量计(4),混合区(6)内部安装有混合搅拌机(7),混 合区(6)的内侧面设有第一配水堰(8),第一配水堰(8)的另一侧设置为过渡区(9),靠近过渡 区(9)底部的侧面安装有两个导流管(45),且过渡区(9)与两个导流管(45)连通,混凝剂投 药箱(10)与进药管(58)一端连通,且在靠近混凝剂投药箱(10)的进药管(58)上至混合区(6) 依次安装有混凝剂计量泵(11)和调节阀(12),进药管(58)的另一端伸入至混合区(6) 内,两个絮凝反应区(44)紧靠混合区(6)且分置在混合区(6)的两侧面,每个絮凝反 应区(44)内安装有一个第一导流筒(47),每个第一导流筒(47)内设有一个絮凝搅拌机 (46),每个导流管(45)的两端分别设在每个絮凝反应区(44)内的絮凝搅拌机(46)的 正下方,絮凝反应区(44)紧靠膜生物反应区(17)的侧面上部设有第二配水堰(48),且 第二配水堰(48)顶部设有缺口,絮凝剂投药箱(13)通过进药管(58)与絮凝剂计量泵 (14)一端连通,絮凝剂计量泵(14)另一端与进药管(58)一端连通,进药管(58)的 另一端与三通分流调节阀(15)的其中一个接头连通,三通分流调节阀(15)的另外两个 接头分别与两个进药管(58)的一端连接,两个进药管(58)的另一端分别伸入至两个絮 凝反应区(44)内,膜生物反应区(17)上部安装有液位传感器(16),液位传感器(16) 的上限水位探头(16-1)、下限水位探头(16-2)和最低限水位探头(16-3)都设置在膜生 物反应区(17),膜生物反应区(17)内设有第二导流筒(18),第二导流筒(18)内安装 有膜组件(19),膜组件(19)正下方安装有曝气管(20),曝气管(20)与空气流量计(22) 的一端连接,空气流量计(22)的另一端与空气泵(23)连接,膜组件(19)顶部与出水 管(25)的一端连通,出水管(25)的另一端与出水-反冲洗三通电磁阀(24)其中一个接 头连通,出水-反冲洗三通电磁阀(24)另外两个接头中任意一个接头与出水管(25)连接, 出水管(25)的另一端与出水恒流泵(27)的一端连通,出水恒流泵(27)的另一端与出 水流量计(29)通过出水管(25)连通且中间设有出水压力表(28),出水流量计(29)另 一端与清水箱(30)连通,膜生物反应区(17)底部设有污泥区(21),污泥区(21)通过 污泥排放管(40)与污泥排放-污泥回流三通电磁阀(39)其中一个接头连通,污泥排放-污泥回 流三通电磁阀(39)另外两个接头的其中一个接头与污泥排放管(40)的一端连通,污泥排放管 (40)的另一端与污泥排放计量泵(41)一端连通,污泥排放计量泵(41)的另一端和贮泥池(42) 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污 泥回流系统(54),污泥回流系统(54)包括污泥回流流量计(36)、污泥回流泵(37)和多个污泥回 流管(38);污泥排放-污泥回流三通电磁阀(39)的剩余一个接头和污泥回流管(38)的一端连 通,污泥回流管(38)的另一端和污泥回流泵(37)一端连通,污泥回流泵(37)另一端通过污泥 回流管(38)和污泥回流流量计(36)一端连通,污泥回流流量计(36)另一端通过污泥回流管(38) 和混合区(6)靠近底端的侧面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反 冲洗系统(53),反冲洗系统(53)包括反冲洗管(3 1)、反冲洗恒流泵(33)、反冲洗压力表(34)和 反冲洗流量计(35);出水-反冲洗三通电磁阀(24)的剩余一个接头和反冲洗管(31)一端连通, 反冲洗管(31)另一端和反冲洗流量计(35)一端连通,反冲洗流量计(35)另一端通过反冲洗管 (31)和反冲洗恒流泵(33)一端连通,且在反冲洗管(31)上设有反冲洗压力表(34),反冲洗恒流 泵(33)的另一端通过反冲洗管(31)与清水箱(30)靠近底端的侧面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自 动控制系统(57),自动控制系统(57)包括第一变频器(26)、第二变频器(32)和可编辑控制器 (43);第一变频器(26)设在出水恒流泵(27)上,第二变频器(32)设在反冲洗恒流泵(33)上,可 编辑控制器(43)输入端分别与进水压力表(3)、进水流量计(4)、液位传感器(16)、空气 流量计(22)、出水压力表(28)、出水流量计(29)、反冲洗压力表(34)、反冲洗流量计(35) 和污泥回流流量计(36)相连接,可编辑控制器(43)输出端分别与进水泵(2)、混凝剂计量泵 (11)、调节阀(12)、絮凝剂计量泵(14)、三通分流调节阀(15)、空气泵(23)、出水-反冲洗三通 电磁阀(24)、第一变频器(26)、出水恒流泵(27)、第二变频器(320、反冲洗恒流泵(33)、 污泥回流泵(37)、污泥排放-污泥回流三通电磁阀(39)相连接。

  说明书

  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饮用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混凝-膜生物反应器用在微污染饮用水处理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混凝可去 除水中较大分子质量以及疏水性有机物,从而降低膜污染,改善膜过滤通量,延长膜的使 用寿命;形成的矾花沉积在膜表面吸附中性亲水性有机物,避免了这些有机物对膜的污染。 现有的混凝-膜生物反应工艺只是将混凝与膜分离简单组合,仍存在不足:对于混凝与膜 生物反应器分别为两个独立单元分体式组合时,装置占地面积较大,同时混凝形成的较大 絮体经过传输管道时易发生破碎,影响混凝作用的发挥;因混凝反应的混合阶段与絮凝阶 段水力条件不完善而使混合絮凝效果不理想、混凝剂用量较大,同时因混凝作用不充分, 难于有效混凝的微细絮体或胶体浓度逐渐增加,易导致膜污染,影响膜通量和膜寿命,现 有技术中还没有能解决此类问题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混凝-膜生物反应在处理微污染饮用水时混合絮凝效果不 理想、混凝形成的较大絮体经过传输管道时易发生破碎,微污染饮用水处理效率低,混凝 剂用量较大,影响膜通量和膜寿命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微污染饮用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微污染饮用水 处理装置包括混合区、过渡区、污泥区、进水系统、投药系统、曝气系统、出水系统、污 泥排放系统和液位控制系统,混合区包括混合搅拌机、第一配水堰,进水系统包括进水箱、 进水泵、进水压力表、进水流量计和多个进水管,投药系统包括混凝剂投药箱、混凝剂计 量泵、调节阀、絮凝剂投药箱、絮凝剂计量泵、三通分流调节阀和多个进药管,曝气系统 包括曝气管、空气流量计和空气泵,出水系统包括出水-反冲洗三通电磁阀、出水恒流泵、 出水压力表、出水流量计、清水箱和多个出水管,污泥排放系统包括污泥回流-污泥排放 三通电磁阀、污泥排放计量泵、贮泥池和多个污泥排放管,所述装置还包括膜生物反应区 和两个絮凝反应区,膜生物反应区包括第二导流筒和膜组件,每个絮凝反应区包括导流管、 絮凝搅拌机、第二配水堰和两个第一导流筒,进水箱和混合区通过进水管连通,进水箱至 混合区方向在进水管上依次安装有进水泵、进水压力表和进水流量计,混合区内部安装有 混合搅拌机,混合区的内侧面设有第一配水堰,第一配水堰的另一侧设置为过渡区,靠近 过渡区底部的侧面安装有两个导流管,且过渡区与两个导流管连通,混凝剂投药箱与进药 管一端连通,且在靠近混凝剂投药箱的进药管上至混合区依次安装有混凝剂计量泵和调节 阀,进药管的另一端伸入至混合区内,两个絮凝反应区紧靠混合区且分置在混合区的两侧 面,每个絮凝反应区内安装有一个第一导流筒,每个第一导流筒内设有一个絮凝搅拌机, 每个导流管的两端分别设在每个絮凝反应区内的絮凝搅拌机的正下方,絮凝反应区紧靠膜 生物反应区的侧面上部设有第二配水堰,且第二配水堰顶部设有缺口,絮凝剂投药箱通过 进药管与絮凝剂计量泵一端连通,絮凝剂计量泵另一端与进药管一端连通,进药管的另一 端与三通分流调节阀的其中一个接头连通,三通分流调节阀的另外两个接头分别与两个进 药管的一端连接,两个进药管的另一端分别伸入至两个絮凝反应区内,膜生物反应区上部 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上限水位探头、下限水位探头和最低限水位探头都设置 在膜生物反应区,膜生物反应区内设有第二导流筒,第二导流筒内安装有膜组件,膜组件 正下方安装有曝气管,曝气管与空气流量计的一端连接,空气流量计的另一端与空气泵连 接,膜组件顶部与出水管的一端连通,出水管的另一端与出水-反冲洗三通电磁阀其中一 个接头连通,出水-反冲洗三通电磁阀另外两个接头中任意一个接头与出水管连接,出水 管的另一端与出水恒流泵的一端连通,出水恒流泵的另一端与出水流量计通过出水管连通 且中间设有出水压力表,出水流量计另一端与清水箱连通,膜生物反应区底部设有污泥区, 污泥区通过污泥排放管与污泥排放-污泥回流三通电磁阀其中一个接头连通,污泥排放-污 泥回流三通电磁阀另外两个接头的其中一个接头与污泥排放管的一端连通,污泥排放管的 另一端与污泥排放计量泵一端连通,污泥排放计量泵的另一端和贮泥池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集污泥回流、絮凝、生物降解、膜分离作用于 一体,具有混凝效果好、避免生成的絮体发生破碎、提高微污染饮用水处理效率、占地面 积少、成本低、利于沉淀与膜分离、减轻了膜污染和增加膜的寿命的优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