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2.07.17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IPC分类号C02F1/52; C02F9/04
摘要
一种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包括旋流沉砂池、折板絮凝反应池、上向流斜板沉淀池、贮砂池及贮泥池;所述旋流沉砂池位于设备的中间,两侧依次由内向外对称布置折板絮凝反应池、上向流斜板沉淀池,旋流沉砂池的底部从上到下依次布置贮砂池、贮泥池;所述污水通过进水渠道接入旋流沉砂池,旋流沉砂池通过出水渠道与两侧的折板絮凝反应池顶部连通,所述折板絮凝反应池底部出水孔分别连通各自一侧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底部,所述上向流斜板沉淀池上部接出水管;所述旋流沉砂池底部通过排砂管通下面的贮砂池。该设备将旋流沉砂池、折板絮凝池、上向流两段折流斜板沉淀池、贮砂池及贮泥池优化组合,简化了工艺流程,节约投资,减少占地,运行管理简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有旋流沉砂池、折板絮凝反应池、上向流斜板沉淀池、贮砂池及贮泥池;
所述旋流沉砂池位于设备的中间,两侧依次由内向外对称布置折板絮凝反应池、上向流斜板沉淀池,旋流沉砂池的底部从上到下依次布置贮砂池、贮泥池;
所述污水通过进水渠道接入旋流沉砂池,旋流沉砂池通过出水渠道与两侧的折板絮凝反应池顶部连通,所述折板絮凝反应池底部出水孔分别连通各自一侧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底部,所述上向流斜板沉淀池上部接出水管;
所述旋流沉砂池底部通过排砂管通下面的贮砂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在池体中部设置两段折流斜板区,斜板区下为配水区,之上为清水区,清水区的顶部与出水堰连通,出水堰接有出水管,在配水区底部设置有泥斗,泥斗底部接排泥管;
所述两段折流斜板区中每片斜板均在一端弯折形成两段,两段夹角为120°,其中主板段与水平面呈60°夹角布置,弯折段与水平面呈90°夹角,所有斜板分为两组,两组斜板的位置相对,且相邻的斜板通过弯折段相互交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沉砂池上部大于下部,上部为沉砂分选区,下部为贮砂区,底部接有排砂管,上设排砂阀;由无级变速电机、传动轴及叶轮组成的搅拌器通过旋流沉砂池顶部的工作桥安装,叶轮伸进沉砂分选区内;
所述折板絮凝反应池是由池体、折板、泥斗和排泥管组成,所述折板设置在池体中,池体底部设置有泥斗,泥斗底部接排泥管;
所述贮泥池是由池体、排泥管、排泥阀组成;贮砂池是由池体、排砂管、排砂阀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絮凝反应池内的折板采用相对折板布置方式,其采用至少两组折板,沿池体深度方向布置,并相互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渠道沿切线方向接入旋流沉砂池的沉砂分选区。
说明书
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工艺为核心
的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特别适用于水量小、用地紧张、管理水平较低且需要就地处理达
标排放的地区,如山地小城镇、独立生活小区、偏远部队驻地等,对于山地小城镇生活污水
的处理尤为适用。
背景技术
目前,沉砂池主要有平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竖流式沉砂池、旋流式沉砂池四
种形式。旋流沉砂池由于具有占地省、除砂效率高、操作环境好、设备运行可靠等优点而被
广泛使用。
絮凝反应池主要有隔板絮凝反应池、折板絮凝反应池、网格絮凝反应池、机械絮凝
反应池四种形式。隔板絮凝反应池、网格絮凝反应池适用于水量较大的污水厂,折板絮凝反
应池和机械絮凝反应池可用于水量较小的污水厂,但折板絮凝反应池具有絮凝时间短、絮凝
效果好、且不需要耗电、不需要机械设备,比较适用于水量较小的污水厂。
沉淀池主要有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轴流式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四
种形式。斜板沉淀池由于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
目前,国内设备生产厂家生产的主要污水预处理设备有旋流沉砂池、斜板沉淀池、
折板絮凝反应池等单个设备,且设备的污水处理规模都较大,很少有处理小水量的预处理设
备或几种工艺集成的预处理一体化设备。
山地小城镇地形复杂、镇与镇之间的距离大、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管网建设成本
很高,不适合建设区域型规模化集中污水处理厂,所以山地小城镇污水厂规模一般都较小。
对于山地小城镇污水处理预处理工艺,传统的沉砂、沉淀等工艺流程长、投资高、管理复杂、占地大。另外,对于小水量的沉砂池、沉淀池等预处理构筑物,停留时间较短,处理效果较差,同时种类较少,价格比较昂贵。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适用于山地小城镇的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小城镇小水量污水常规预处理工艺流程长、投资高、管理复杂、出
水效果较差等问题,开发一种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该设备将旋流沉砂池、折板絮
凝反应池、上向流两段斜板沉淀池、贮砂池及贮泥池优化组合,简化工艺流程,节约投资,减少占地,运行管理简单,强化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小城镇污水预处理一体化设备,其包括有旋流沉砂池、折板絮凝反应池、上向流斜板沉淀
池、贮砂池及贮泥池。所述旋流沉砂池位于设备中间,两侧依次由内向外对称布置折板絮凝
反应池、上向流斜板沉淀池;旋流沉砂池底部从上到下依次布置贮砂池、贮泥池。
所述污水通过进水渠道接入旋流沉砂池,旋流沉砂池通过出水渠道与两侧的折板絮
凝反应池顶部连通,所述折板絮凝反应池底部出水孔分别连通各自一侧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底部,所述上向流斜板沉淀池上部接出水管;所述旋流沉砂池底部通过排砂管通下面的贮砂池。
其中,旋流沉砂池上部大于下部,上部为沉砂分选区,下部为贮砂区,底部即接有排
砂管,上设排砂阀;由无级变速电机、传动轴及叶轮组成的搅拌器通过旋流沉砂池顶部的工
作桥安装,叶轮伸进沉砂分选区内。进水渠道沿切线方向接沉砂区,污水由流入口沿切线方
向流入沉砂区,利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传动轴和斜坡式叶片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污水
中密度较大的砂粒被甩向池壁,进入砂斗,有机物则被留在污水中。调整转速,可达到最佳
沉砂效果。采用重力管排砂,将砂排至贮砂池,贮砂池的砂可定期排放。
折板絮凝反应池是利用在池中加设折板以达到所要求的紊流状态,使具有絮凝性能
的颗粒在相互接触中聚集,以形成较大的絮凝体(絮粒)。折板絮凝反应池是由池体、折
板、排泥管组成。折板采用相对折板布置方式,其采用至少两组折板,沿池体深度方向布
置,并相互对称。达到较好的絮凝效果。底部设置排泥管,重力排泥至贮泥池,贮泥池可以定期排泥。
上向斜板沉淀池由池体、斜板区、配水区、清水区、出水堰、出水管、泥斗、排泥
管等组成。流入的污水向上依次经过配水区、斜板区、清水区、出水堰。斜板区的斜板是每
片斜板均在一端弯折形成两段,两段夹角为120°,其中主板段与水平面呈60°夹角布置,
弯折段与水平面呈90°夹角,在斜板总斜长不变条件下,调整斜板的主板段为传统斜板斜
长的二分之一。所有斜板分为两组,两组斜板的位置相对,且通过弯折段相互交错。该结构
中,每段斜板的主板段与水平面夹角均为60°,可以保证排泥顺畅;通过交错布置的弯折
段,可以使水流通过折向流动,水流前进方向夹角为60°,紊动较小,保证排泥连续和稳
定。该斜板布置由传统斜板一段直线式改为两段折流式,可减少无效沉淀区50%,显著提升
小型沉淀设备有效容积利用率;同时利用斜板浅层沉淀理论,具有沉淀效率高,沉淀效果
好,布置简单方便等优点。
该上向斜板沉淀池可以针对污水水质特征,适当增大斜板间距,防止堵塞;沉淀污泥采用底部泥斗浓缩,重力排泥至贮泥池,贮泥池可以定期排泥。
贮泥池是由池体、排泥管、排泥阀组成,收集、贮存和浓缩沉淀池及絮凝反应池污泥。贮砂池是由池体、排砂管、排砂阀组成,主要收集和贮存沉砂池中砂粒。两池上下叠放,贮砂池位于上层,贮泥池位于下层。
本设备还可以通过在旋流沉砂池中加入化学药剂,经过折板絮凝—折流斜板沉淀
后,可以强化除磷和悬浮物。
本实用新型主要创新点如下:
1. 通过沉砂-絮凝-折流沉淀优化组合,布置紧凑,节省占地面积;缩短流程,简化管理,降
低投资和运行费用。
2. 沉淀池采用两段折流式斜板可以大幅降低无效沉淀区,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斜
板采用两段折流式布置,可减少污泥在斜板沉积。
3. 贮泥池、贮砂池集成在设备内部,排泥顺畅,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