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3.09.13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处理系统与方法,系统由序批式反应器与渗滤池组成,序批式反应器的排水管与渗滤池的配水管相连接,使序批式反应器出水不经过配水泵直接流入渗滤池,渗滤池由上至下为:植被表层,由粉煤渣与河沙混合组成,在其上种植一定数量的芦苇、菖蒲与水竹;毛细水阻断层,由粒径为10-30mm的碎石与卵石组成;反硝化带渗层,由河沙与石灰石混合组成;承托层,由粒径为10-40mm的碎石与卵石组成。方法是,将污水截去大颗粒悬浮物后,进入调节池稳定水质,然后进入序批式反应器进行生化预处理,预处理后出水进入渗滤池,渗滤池在湿干比为1:7、水力负荷为2.5m3/m2?d的条件下运行。此系统具有投资少、管理维护简单、出水水质稳定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系统包括序批式反应器(3)与渗滤池(12),其中:
渗滤池(12)从上至下由植被表层(8)、毛细水阻断层(9)、反硝化带渗层(10)和承托层(11)组成,植被表层(8)厚度为28cm-32cm;由粒径为3.0-5.0mm的粉煤渣与粒径为1.0mm-1.5mm的河沙混合组成,且粉煤渣与河沙的体积比为1:1;毛细水阻断层(9)厚度为18cm-22cm;由粒径为10mm-30mm的碎石与卵石组成;反硝化带渗层(10)厚度为78cm-82cm;由粒径为0.5mm-1.5mm的河沙与粒径为3mm-5mm的石灰石混合组成,且河沙与石灰石的体积比为6:1-4:1;承托层(11)厚度为18cm-22cm;由粒径为10mm-40mm的碎石或卵石组成;
序批式反应器(3)一侧上部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调节池(1),调节池(1)内设有污水提升泵(2),序批式反应器(3)底部设有曝气装置(4),所述曝气装置(4)通过管道连接空气压缩机(5),序批式反应器(3)的排水管通过排水阀门(6)和流量计(7)及管道与渗滤池(12)的配水管相连接,使序批式反应器出水不经过配水泵直接流入渗滤池,配水管通过流量计控制配水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植被表层(8)上以棵间距为30cm的间距交替种植有水生生物芦苇、菖蒲与水竹。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具体步骤如下:
(1)、生活污水经粗细格栅拦截大颗粒悬浮物后,进入调节池,稳定水质;
(2)、打开污水提升泵,抽取调节池中的污水进入序批式反应器,进水时间为8-12min,同时开启空气压缩机对序批式反应器进行曝气,控制气水比为10:1-15:1,曝气时间为170-190min;
(3)、曝气结束后,序批式反应器沉淀50-70min,沉淀结束后,开启排水管与配水管阀门,开始对渗滤池进行配水,调节流量计,使配水时间为50-70min;
(4)、配水结束后,关闭排水管与配水管阀门,此时序批式反应器进入闲置期,闲置170-190min,渗滤池处于落干期,渗滤系统在湿干比(配水期/落干期)为1:7、水力负荷为2.5 m3/ m2·d的条件下运行,落干期时间为6.5h-7.5h;
(5)、落干期结束,污水可直接排放;
(6)、待序批式反应器闲置结束后,再次打开污水提升泵进水,如此循环。
说明书
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处理系统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处理系统与方法,属于环境保护中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我国污水处理的重心一直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上,而忽略了高速公路收费站、停车场、服务区等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虽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技术已较为成熟,也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工艺技术,如氧化沟、A2O工艺等,但这些工艺均需要高昂的投资与较为复杂的运行控制。另外,这些工艺的运行需要配备专业管理人员队伍。显然,这些工艺对身处农村地区的公路收费站、停车场、服务区等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是不适合的。
针对这类型的生活污水的处理,国内外研究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属于土地处理的一种类型,指有控制地将污水投放于人工构筑的渗滤介质的表面,使其在向下渗透的过程中经历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最终达到污水净化目标的过程。其核心是采用渗透性能较好的天然河砂、陶粒、煤矸石等为主要渗滤介质代替天然土层,从而大大提高了水力负荷,增强了实用性。然而,在实际工程的污水处理中,单一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也存在明显的技术缺陷。例如:人工快速渗滤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滤料容易堵塞的问题,这导致系统水力负荷较低、占地面积大,增加了基建成本。另外,人工快速渗滤技术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氮磷去除率也有待改善。
针对上述几种工艺各自的优缺点,本发明的发明人及其研究小组经过认真总结分析,在上述污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性污泥-人工渗滤集成技术及其运行方法,集合了活性污泥系统与人工渗滤系统各自的优点,解决了它们各自的工艺缺陷,在工艺控制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实现了污水碳氮磷的深度去除,此集成系统与运行方法在国内外均未见类似的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分散型生活污水的特点以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集成处理系统与方法,此系统的投资少、管理维护简单、出水水质稳定的工艺,可有效降低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设费用,适合于高速公路收费站、停车场、服务区、乡镇等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
本发明提出的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序批式反应器3与渗滤池12,其中:
渗滤池12从上至下由植被表层8、毛细水阻断层9、反硝化带渗层10和承托层11组成,植被表层8厚度为28cm-32cm;由粒径为3.0-5.0mm的粉煤渣与粒径为1.0mm-1.5mm的河沙混合组成,且粉煤渣与河沙的体积比为1:1;毛细水阻断层9厚度为18cm-22cm;由粒径为10mm-30mm的碎石与卵石组成;反硝化带渗层10厚度为78cm-82cm;由粒径为0.5mm-1.5mm的河沙与粒径为3mm-5mm的石灰石混合组成,且河沙与石灰石的体积比为6:1-4:1;承托层11厚度为18cm-22cm;由粒径为10mm-40mm的碎石或卵石组成;
序批式反应器3一侧上部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调节池1,调节池1内设有污水提升泵2,序批式反应器3底部设有曝气装置4,所述曝气装置4通过管道连接空气压缩机5,序批式反应器3的排水管通过排水阀门6和流量计7及管道与渗滤池12的配水管相连接,使序批式反应器出水不经过配水泵直接流入渗滤池,配水管通过流量计控制配水流速。
本发明中,植被表层8上以棵间距为30cm的间距交替种植有水生生物芦苇、菖蒲与水竹。
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人工渗滤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生活污水经粗细格栅拦截大颗粒悬浮物后,进入调节池,稳定水质;
(2)、打开污水提升泵,抽取调节池中的污水进入序批式反应器,进水时间为8-12min,同时开启空气压缩机对序批式反应器进行曝气,控制气水比为10:1-15:1,曝气时间为170-190min;
(3)、曝气结束后,序批式反应器沉淀50-70min,沉淀结束后,开启排水管与配水管阀门,开始对渗滤池进行配水,调节流量计,使配水时间为50-70min;
(4)、配水结束后,关闭排水管与配水管阀门,此时序批式反应器进入闲置期,闲置170-190min,渗滤池处于落干期,渗滤系统在湿干比(配水期/落干期)为1:7、水力负荷为2.5 m3/ m2·d的条件下运行,落干期时间为6.5h-7.5h;
(5)、落干期结束,污水可直接排放;
(6)、待序批式反应器闲置结束后,再次打开污水提升泵进水,如此循环。
本发明具有投资少、管理维护简单、出水水质稳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