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污水中和池

发布时间:2018-6-25 8:50:31

  申请日2014.10.21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IPC分类号C02F1/66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中和区、用于沉淀石灰消解液的沉淀区和用于调节石灰乳液pH值的调配区,所述沉淀区与调配区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堰,所述调配区与中和区之间设置有第二溢流堰,且第二溢流堰上设置有pH测试探头,所述沉淀区底部和调配区底部均设置有排渣口,所述中和区上部设置有酸性污水进入管,下部设置有排水管,中和区内设置有折流板,所述酸性污水进入管设置在第二溢流堰周围。本实用新型能够持续中和处理酸性污水,并达到减少酸性污水处理时间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内设置有中和区(2)、用于沉淀石灰消解液的沉淀区(3)和用于调节石灰乳液pH值的调配区(4),所述沉淀区(3)与调配区(4)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堰(5),所述调配区(4)与中和区(2)之间设置有第二溢流堰(6),且第二溢流堰(6)上设置有pH测试探头(7),所述沉淀区(3)底部和调配区(4)底部均设置有排渣口(8),所述中和区(2)上部设置有酸性污水进入管(9),下部设置有排水管(10),中和区(2)内设置有折流板(11), 所述酸性污水进入管(9)设置在第二溢流堰(6)周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3)、调配区(4)和中和区(2)均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沉淀区(3)上部设置有进液管(12),所述进液管(12)与第一溢流堰(5)分别设置在沉淀区(3)中两对称的侧壁上;所述中和区(2)内折流板(11)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折流板(11)分别竖向设置在中和区(2)的两对称侧壁上,且两侧壁上的折流板(11)错位相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3)底部的排渣口(8)和调配区(4)底部的排渣口(8)均为漏斗状或圆锥状,且所述沉淀区(3)底部的排渣口(8)设置在靠近进液管(12)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11)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倾斜的扰流片(1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配区(4)上部设置有调节管,所述调节管与pH测试探头(7)配合调节调配区(4)内石灰乳液的pH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流堰(5)比第二溢流堰(6)高0.3—0.5m。

  7.如权利要求1、2、5或6所述的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污水进入管(9)设置在第二溢流堰(6)上方,且酸性污水进入管(9)出水口处酸性污水的流动方向与经第二溢流堰(6)的石灰乳液的流动方向相重合。

  说明书

  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使用石灰消解后的石灰乳液来中和酸性污水的酸性污水中和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石油化工、纺织、印染、制药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均会产生酸性污水,而酸性污水是污染环境的重要污水之一,因此必须对酸性污水进行中和处理,使其pH值达到6—8后才能排放。

  目前,一般使用石灰消解后的石灰乳液来中和酸性污水,常使用的设备有中和池或中和塔等。如中国专利号“201120316899.X”公开了一种酸性污水处理系统,其公开日为2012年04月18日,其技术方案为所述酸性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酸性储水槽、中和塔和污泥罐;酸性储水槽和中和塔通过污水进水管相连接,并在污水进水管上设有电动闸I和水泵;中和塔的下部设有净水出口、排污泥管出口和压缩空气进气口,净水出口同净水出水管道相连接;排污泥管出口同污泥排放管道相连接,污泥排放管道的出口延伸到污泥罐中;在所述中和塔附近设有用于投放镁系粉状处理剂的处理剂自动上料装置,处理剂自动上料装置的投料口同设置在中和塔顶部的处理剂进料口相连接;中和塔的内部还设有搅拌器。

  但以上述专利文件为代表的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如下缺陷:一、该系统中涉及到有水泵、搅拌器和多个电动闸等需要电能驱动的设备,电能消耗较大,导致处理成本较高。二、搅拌器搅拌后,中和塔内混合液的波动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澄清,导致每一次中和处理的时间较长。三、酸性储水槽、中和塔和污泥罐三者分开设备,存在着占地面积广和需要管道多的缺陷。四、当中和塔内的酸性污水和处理剂达到一定量时,只有等中和塔内本批次酸性污水处理完成后,才能继续处理后续污水,不仅导致污水处理时间长,还导致污水的处理过程不连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石灰消解后的石灰乳液来中和酸性污水的酸性污水中和池,本实用新型能够持续中和处理酸性污水,并达到减少酸性污水处理时间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酸性污水中和池,包括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设置有中和区、用于沉淀石灰消解液的沉淀区和用于调节石灰乳液pH值的调配区,所述沉淀区与调配区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堰,所述调配区与中和区之间设置有第二溢流堰,且第二溢流堰上设置有pH测试探头,所述沉淀区底部和调配区底部均设置有排渣口,所述中和区上部设置有酸性污水进入管,下部设置有排水管,中和区内设置有折流板, 所述酸性污水进入管设置在第二溢流堰周围。

  所述沉淀区、调配区和中和区均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沉淀区上部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与第一溢流堰分别设置在沉淀区中两对称的侧壁上;所述中和区内折流板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折流板分别竖向设置在中和区的两对称侧壁上,且两侧壁上的折流板错位相交。

  所述沉淀区底部的排渣口和调配区底部的排渣口均为漏斗状或圆锥状,且所述沉淀区底部的排渣口设置在靠近进液管的一侧。

  所述折流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倾斜的扰流片。

  所述调配区上部设置有调节管,所述调节管与pH测试探头配合调节调配区内石灰乳液的pH值。

  所述第一溢流堰比第二溢流堰高0.3—0.5m。

  所述酸性污水进入管设置在第二溢流堰上方,且酸性污水进入管出水口处酸性污水的流动方向与经第二溢流堰的石灰乳液的流动方向相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为:石灰消解液经进液管进入沉淀区,在沉淀区和第一溢流堰的作用下,消解后的石灰渣沉淀到排渣口处,消解后的石灰乳液经第一溢流堰进入调配区,当调配区内的石灰乳液达到一定高度时,石灰乳液经第二溢流堰流向中和区,同时,打开酸性污水进入管向中和区内注入酸性污水,由于酸性污水进入管出水口处酸性污水的流动方向与经第二溢流堰的石灰乳液的流动方向相重合,因此酸性污水与调配区内溢出的石灰乳液在下落过程中就开始中和,当酸性污水与石灰乳液形成的混合液落入中和区底部后,多块错位相交的折流板能够多次改变混合液的流动方向,使混合液进一步融合,当混合液流过最后一块折流板后,混合液均匀融合,酸性污水的中和处理完成,达到pH值为6—8的排放标准。在上述过程中,第一溢流堰和第二溢流堰配合能够防止石灰消解液和石灰乳液中的固体不溶物进入中和池,从而保证石灰乳液与酸性污水的中和效果更好;而第二溢流堰上的pH测试探头则能测试调配区内石灰乳液的pH值是否在8—9之间,如果pH值小于8或大于9,则通过调节管向调配区加入提升碱度的碱液或降低碱度的水,直至pH值在8—9之间。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一、本实用新型中,沉淀区、调配区和中和区均设置于同一池体内,具有结构简单、建造方便和占地面积小的优点。而通过第一溢流堰和第二溢流堰的配合,不仅能够快速沉淀石灰消解液中的石灰渣,还能够防止石灰消解液和石灰乳液中的固体不溶物进入中和池,既有利于减少酸性污水的处理时间,还有利于提高酸性污水的中和处理效果。通过调配区能够对石灰乳液进行二次沉渣,通过pH测试探头能够实时测量调配区内石灰乳液的pH值,保证酸性污水的处理效果更好。通过折流板能够改变酸性污水与石灰乳液在中和区内的流动方向,能进一步提高酸性污水与石灰乳液的中和效果。与中国专利号“201120316899.X”为代表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无动力自流方式输送石灰消解液,不仅能够持续中和处理酸性污水,还能够减少酸性污水的处理时间,同时还有利于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二、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石灰消解液在进入沉淀区时具有一定的速度,会对沉淀区内原有的石灰消解液造成冲击,因此将进液管与第一溢流堰分别设置在沉淀区中两对称侧壁上的结构能够减小沉淀区内液体的波动,有利于加快石灰消解液中石灰渣的沉淀速度,进而有利于提高酸性污水的中和效果。通过多块错位相交的折流板能够多次改变酸性污水与石灰乳液形成的混合液的流动方向,并使混合液按设定路径流动,保证混合液的充分融合,从而使酸性污水达到安全排放的标准。

  三、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沉淀区底部的排渣口和调配区底部的排渣口均为漏斗状或圆锥状,且所述沉淀区底部的排渣口设置在靠近进液管的一侧,该结构不仅有利于快速排除调配区和沉淀区内的石灰渣,还能够进一步减小进液管中石灰消解液对沉淀区内液体的冲击。

  四、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折流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倾斜的扰流片,通过多个倾斜的扰流片能够打乱混合液的流动方向,使混合液变成时时改变方向的紊流,有利于提高酸性污水与石灰乳液融合的均匀性。

  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调配区上部设置有调节管,所述调节管与pH测试探头配合调节调配区内石灰乳液的pH值,该结构能够随时调节调配区内石灰乳液的pH值,保证酸性污水达到安全排放标准。

  六、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溢流堰比第二溢流堰高0.3—0.5m,该结构使得石灰消解液能够自动从沉淀区流向调配区和中和区,并能有效防止石灰渣和固体不溶物进入中和区。

  七、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酸性污水进入管设置在第二溢流堰上方,且酸性污水进入管出水口处酸性污水的流动方向与经第二溢流堰的石灰乳液的流动方向相重合,该结构提高了酸性污水与石灰乳液的融合力度和融合时间,对酸性污水的中和处理效果更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