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舱压载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6-2 16:39:20

  申请日2013.12.05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IPC分类号B63J4/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舱压载水处理装置,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角钢、紫外线消毒器、立柱、压载管、淡水冷却管、连接杆,紫外线消毒器、立柱都连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两个角钢固定在立柱的两端且分别套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压载管位于紫外线消毒器和立柱之间,淡水冷却管和压载管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一个角钢、一个紫外线消毒器、一个立柱、一个压载管、一个淡水冷却管、一个连接杆构成一个模块。本发明提高单元、模块设计质量,提高设计速度,使舾装阶段工序前移,缩短造船周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机舱压载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角钢、紫外线消毒器、立柱、压载管、淡水冷却管、连接杆,紫外线消毒器、立柱都连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两个角钢固定在立柱的两端且分别套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压载管位于紫外线消毒器和立柱之间,淡水冷却管和压载管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一个角钢、一个紫外线消毒器、一个立柱、一个压载管、一个淡水冷却管、一个连接杆构成一个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压载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消毒器与至少一根舷外排出管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压载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消毒器上设有通孔。

  说明书

  机舱压载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机舱压载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因为船舶压载水的无控制排放对海洋生态、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旨在防止船舶压载水排放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病原体传播导致的环境、人类健康、财产及资源方面损害。《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规定,从2009年起新造船舶必须安装压载水处理设备,并对现有船舶实施追溯,到2017年所有远洋船舶均须安装压载水处理设备。否则,公约生效后就不能驶入IMO成员国港口,违反公约将面临制裁和处罚。随着《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生效日期的临近,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发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截至目前,国外研发机构共30余家,已有13家研发机构获得IMO初步批准,其中瑞典、德国、韩国及挪威已获最终批准。压载水处理技术的产业化不仅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而且对提高国产船舶关键设备装船率、提高航运业和造修船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新的规范要求现造所有船舶都需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原紧凑的机舱空间需调整设备的布置来压缩空间达到布置这套大型的设备。现有机舱压载水处理装置设计速度慢,造船周期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舱压载水处理装置,其提高单元、模块设计质量,提高设计速度,使舾装阶段工序前移,缩短造船周期。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舱压载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角钢、紫外线消毒器、立柱、压载管、淡水冷却管、连接杆,紫外线消毒器、立柱都连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两个角钢固定在立柱的两端且分别套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压载管位于紫外线消毒器和立柱之间,淡水冷却管和压载管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一个角钢、一个紫外线消毒器、一个立柱、一个压载管、一个淡水冷却管、一个连接杆构成一个模块。

  优选地,所述紫外线消毒器与至少一根舷外排出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紫外线消毒器上设有通孔。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一,本发明减少了舾装件在船上相互连接的工作量,使安装工作更趋完善化。二,大部分舾装工作移到车间内和总组进行,大幅度减少船台(船坞)的舾装工作量。三,本发明进行模块化后,可以利用施工场地多,分散制作,加快了船舶舾装施工进度。四,本发明进行模块化后,改变了施工阶段,避免了各工种船上施工相互干扰打乱仗现象。五,大量工作在室内施工,施工者可以充分利用室内设备手段,利用360度空间,施工质量易控制,提高了施工质量。六,改善工作环境的,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保证了文明生产的实施。七,本发明降低室内施工费用和成本。八,本发明给壳、舾、涂一体化创造了条件,并方便了生产管路和生产技术准备,优化了劳动组织,简化了工艺程序。九,本发明可以与船体平行或提前建造,保证了船台(船坞)舾装施工的完整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缩短了船台(船坞)舾装周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