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10.24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IPC分类号C02F3/10; C02F3/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所述微生物载体包括外圈、中间圈、内圈及多个支撑架,所述外圈通过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中间圈固定连接,所述中间圈通过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外圈的外圆周面和内圆周面分别设有第一凸起条及第二凸起条,所述中间圈的内外表面及所述内圈的内外表面均设有第三凸起条。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将微生物载体设计为外圈、中间圈、内圈三层,层层吸附微生物膜,提高微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载体填充率;通过在外圈、中间圈及内圈的内外表面均设有凸起条,达到兼顾高效和远期扩大处理规模而无需增大污水池容量的要求,容易增加系统内微生物浓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载体(100)包括依次由外向内间隔设置的外圈(10)、中间圈(20)、内圈(30),所述外圈(10)和中间圈(20)以及所述中间圈(20)和内圈(30)之间分别通过支撑架(40)固定连接,所述外圈(10)的外圆周面和内圆周面分别设有第一凸起条(11)及第二凸起条(12),所述中间圈(20)的内外侧及所述内圈(30)的内外侧均设有第三凸起条(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条(11)的横截面为半椭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条(12)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凸起条(50)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10)、所述中间圈(20)、所述内圈(30)、多个所述支撑架(40)、所述第一凸起条(11)、所述第二凸起条(12)及所述第三凸起条(50)为一体式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10)、中间圈(20)、内圈(30)及多个支撑架(40)的原材料均由低压聚乙烯制成。
说明书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
背景技术
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中,目前最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是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与1914年在英国曼城斯特建成试验场开创以来,已有将近90年的历史,它是污水生物处理领域内使用最早、最为成熟的工艺。但是活性污泥工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占地面积大、剩余污泥量大、脱氮效果差、管理费用高、易发生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等。而生物膜法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采用生物膜法运行管理时不存在污泥膨胀和污泥回流问题。
微生物载体作为生物膜提供附着生长固定表面的材料,是生物膜处理工艺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生物反应的处理效果,且微生物载体的污水处理效率以及使用费用在生物反应处理系统的建设投资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由于污水处理系统的占地和使用空间越来越受限以及较为恶劣的污水环境,现有的微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载体填充率以及处理效率越来越不能满足现有生产的需求。此外,微生物载体一般采用弹性立体填料,不能提高微生物活性,也无法提高附着微生物的代谢处理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解决了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所述微生物载体包括依次由由外向内间隔设置的外圈、中间圈、内圈及多个支撑架,所述外圈和中间圈以及所述中间圈和内圈之间通过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外圈的外圆周面和内圆周面分别设有第一凸起条及第二凸起条,所述中间圈的内外侧及所述内圈的内外侧均设有第三凸起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载体,将微生物载体设计为外圈、中间圈、内圈三层,层层吸附微生物膜,提高微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载体填充率;通过在外圈、中间圈及内圈的内外表面均设有凸起条,达到兼顾高效和远期扩大处理规模而无需增大污水池容量的要求,容易增加系统内微生物浓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条的横截面为半椭圆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第一凸起条的横截面设计为椭圆形,增大了外圈与污水物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进一步,所述第二凸起条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第二凸起条的横截面设计为等腰梯形,增大了外圈与污水物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微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载体填充率。
进一步,所述第三凸起条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第三凸起条的横截面设计为等腰梯形,增大了外圈与污水物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微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载体填充率。
进一步,所述外圈、所述中间圈、所述内圈、多个所述支撑架、所述第一凸起条、所述第二凸起条及所述第三凸起条为一体式成型。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外圈、所述中间圈、所述内圈、多个所述支撑架、所述第一凸起条、所述第二凸起条及所述第三凸起条设计为一体式成型,其制造安装简单且结构稳固。
进一步,所述外圈、中间圈、内圈及多个支撑架的原材料均由低压聚乙烯制成。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低压聚乙烯是一种结晶度高、非极性的热塑性树脂,无毒、无味,密度在0.940~0.976g/cm3范围内;结晶度为80%~90%,软化点为125~135℃,使用温度可达100℃;它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化学稳定性好。在室温条件下,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耐酸、碱和各种盐类的腐蚀,具有优良的耐大多数生活和工业用化学品的特性。它还具有较高的刚性、韧性和耐磨性,机械强度好。介电性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均较好,非常适用于微生物载体的工作环境。
进一步,所述外圈、中间圈、内圈及多个支撑架的原材料还包括酶促活性成分铁:铁的含量为0.53%~1.77%。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铁为载体的一种酶促活性成分,与铁结合后的载体具有亲水性好、生物附着力强、易挂膜、附着力好、不易脱落的特点;采用人为调控酶促技术(铁元素)强化微生物活性的研究策略,利用铁参与电子传递作用与酶促反应激活剂作用的原理,强化铁离子介入微生物生化反应过程,达到提高功能微生物代谢反应活性、提升生物脱氮除磷效率的目的。同时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丰富了微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微生物抵抗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能力,提高附着微生物的代谢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