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8-5-10 9:46:22

  申请日2014.09.15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一种超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其工艺步骤为:生活污水→格栅处理→污水调温处理→缺氧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沉淀处理→无动力净水处理装置→清水排放;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设置了温控设备,解决了寒季节污水温度偏低,污水处理运转困难的问题;2.电源采用220伏/380伏可转换制,也大幅降低了运行成本;3.强化了反硝化工艺;4.采用无动力净水装置,节省了电能耗;每天可处理污水水量500~1000吨,安装可采用全地埋式,机房在地上可装修成景观型,节约土地资源,美化环境,运行稳定,运行和维护成本低,具有更高效的除磷脱氮能力,污水排放标准高,污水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超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步骤为:生活污水→格栅处理→污水调温处理→缺氧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沉淀处理→无动力净水处理装置→清水排放;其中:格栅处理的工艺要求为:在生活污水集水井出口安装人工格栅,材质为不锈钢方型钢管,方型钢管的规格为:500×300×40mm:格栅孔10~20 mm:小于20 mm的有机物通过格栅进入下一工序,大于20 mm的难溶解的物质被过滤出来,通过人工用网勺提取处理;污水调温处理的工艺要求为:将通过格栅处理后的污水,在温控池进行调温,采用电加热器将污水温度控制在12~20℃;缺氧处理的工艺要求为:将通过温控池的污水,排入封闭的缺氧池,缺氧池中的反硝化菌在反硝化作用下将进行外反硝化脱氮,反硝化菌来源于污泥回流,污泥回流量与污水质量比为1:3,同时将硝酸盐氮还原成气态氮排出,缺氧工艺反应时间以4小时为最佳;厌氧处理的工艺要求为:污泥池中的生化污泥回流,经缺氧池后到厌氧池使大块的聚磷菌团化解,迫使其释放大部聚磷菌,并对有机物进行降解,通过兼性水解发酵细菌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物质发酵成有机酸、醇类,通过专性厌氧产氢、产乙酸、然后生成沼气及二氧化碳气体,该调节区反应时间约1.5~6小时;好氧处理的工艺要求为:厌氧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好氧池,进行氨化及硝化反应:A.氨化:在好氧亚硝化菌作用下,有机氮化合物的降解首先是在细菌分泌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断开肽键,脱除羧基和氨基而形成氨的过程;B.硝化:在好氧亚硝化菌作用下,氨先化为亚硝酸盐氮,再经硝化菌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氮;其中厌氧池过来的大量聚磷菌团在好氧作用下,继续释放聚磷菌,大量聚磷菌与好氧污泥聚合通过沉淀池排入剩余污泥池,部分聚磷菌与好氧污泥聚合混合液回流到温控池,达到进一步除磷的效果,好氧处理时间以8~10小时为最佳;沉淀处理的工艺要求为:沉淀池中设置有平流式斜管,沉淀时间为1.5~2小时,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污泥采用气提方式流入污泥消化池定期排放,其中20~40%污泥须回流到缺氧池;无动力净水装置的工艺要求为:高位进水后以水压差为动力,并采用虹吸原理达到自动反冲洗效果:当滤层上部淤积物积累到产生堵塞现象时,迫使内部水位提高,产生压力,使上虹吸管封闭后行成真空,利用虹吸原理自动诱发反冲洗,冲洗结束时、此时滤层上部淤积物己吸完,滤层又开始过滤,内部压差消失,水位回落,自动破坏虹吸,继续过滤,反冲洗污水全部排入温控池。

  2.一种超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的底部一端设置有排泥口(5),本装置的底下中部设置有污水进水口(8),污水进水口(8)与布水管道(6)相连通,布水管道(6)与反应仓(7)相连通,反应仓(7)通过斜管B(4)与沉淀层(3)相连通,沉淀层(3)通过斜管A(2)与储水仓(1)相连通,储水仓(1)与集水仓(19)相连通,集水仓(19)通过管道A(18)与过滤室(9)相连通,过滤室(9)通过过滤层(10)与清水仓(11)相连通,清水仓(11)与清水出水口(14)相连通,过滤室(9)还与倒虹吸外管(15)相连通,倒虹吸外管(15)的顶端设置有密封盖(16),倒虹吸外管(15)还与倒虹吸内管(13)相连通,倒虹吸内管(13)还通过管道(17)与过滤室(9)相连通,倒虹吸内管(13)的低端深入到水槽(13)内。

  说明书

  一种超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二、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环保行业运行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结合青海地区的地形地貌及严寒季节等特殊情况。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为高海拔,低气压,寒冬期长,冻土层厚。尤其农村地区,环保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给污水站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少困难。其次常规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或A /A/O法工艺,其优点是能除磷脱氮,厌氧池在前,缺氧池在后。有利于抑制丝状菌的生长,污泥易沉淀,污泥且不易膨胀,活性污泥含磷率高,污泥肥效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虽能除磷脱氮但不能同时兼顾,其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夹带的溶解氧和硝酸态氮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果不理想,不能同时取得除磷及脱氮效果。

  三、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其工艺步骤为:生活污水→格栅处理→污水调温处理→缺氧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沉淀处理→无动力净水处理装置→清水排放;其中:格栅处理的工艺要求为:在生活污水集水井出口安装人工格栅,材质为不锈钢方型钢管,方型钢管的规格为:500×300×40mm:格栅孔10~20 mm:小于20 mm的有机物通过格栅进入下一工序,大于20 mm的难溶解的物质被过滤出来,通过人工用网勺提取处理;污水调温处理的工艺要求为:将通过格栅处理后的污水,在温控池进行调温,采用电加热器将污水温度控制在12~20℃;缺氧处理的工艺要求为:将通过温控池的污水,排入封闭的缺氧池,缺氧池中的反硝化菌在反硝化作用下将进行外反硝化脱氮,利用缺氧池中的丰富有机物质为电子供体,并以硝酸盐代替分子氧作为电子最终受体,进行无氧呼吸使有机物分解,反硝化菌来源于污泥回流,污泥回流量与污水质量比为1:3,同时将硝酸盐氮还原成气态氮排出,缺氧工艺反应时间以4小时为最佳;厌氧处理的工艺要求为:污泥池中的生化污泥回流,经缺氧池后到厌氧池使大块的聚磷菌团化解,迫使其释放大部聚磷菌,使厌氧区提高除磷效果,并对有机物进行降解,通过兼性水解发酵细菌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物质发酵成有机酸、醇类,通过专性厌氧产氢、产乙酸、然后生成沼气及二氧化碳气体,该调节区反应时间约1.5~6小时;好氧处理工艺要求为:厌氧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好氧池,进行氨化及硝化反应:A.氨化:在好氧亚硝化菌作用下,有机氮化合物的降解首先是在细菌分泌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断开肽键,脱除羧基和氨基而形成氨的过程;B.硝化:在好氧亚硝化菌作用下,氨先化为亚硝酸盐氮,再经硝化菌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氮;其中厌氧池过来的大量聚磷菌团在好氧作用下,继续释放聚磷菌,大量聚磷菌与好氧污泥聚合,通过沉淀池排入剩余污泥池,部分聚磷菌与好氧污泥聚合混合液回流到温控池,达到进一步除磷的效果,好氧处理时间以8~10小时为最佳;沉淀处理的工艺要求为:沉淀池中设置有平流式斜管,沉淀时间为1.5~2小时,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污泥采用气提方式流入污泥消化池定期排放,其中20~40%污泥须回流到缺氧池;无动力净水装置的工艺要求为:高位进水后以水压差为动力,并采用虹吸原理达到自动反冲洗效果:当滤层上部淤积物积累到产生堵塞现象时,迫使内部水位提高,产生压力,使上虹吸管封闭后行成真空,利用虹吸原理自动诱发反冲洗,冲洗结束时、此时滤层上部淤积物己吸完,滤层又开始过滤,内部压差消失,水位回落,自动破坏虹吸,继续过滤,反冲洗污水全部排入温控池。

  一种超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结构为:本装置的底部一端设置有排泥口(5),本装置的底下中部设置有污水进水口(8),污水进水口(8)与布水管道(6)相连通,布水管道(6)与反应仓(7)相连通,反应仓(7)通过斜管B(4)与沉淀层(3)相连通,沉淀层(3)通过斜管A(2)与储水仓(1)相连通,储水仓(1)与集水仓(19)相连通,集水仓(19)通过管道A(18)与过滤室(9)相连通,过滤室(9)通过过滤层(10)与清水仓(11)相连通,清水仓(11)与清水出水口(14)相连通,过滤室(9)还与倒虹吸外管(15)相连通,倒虹吸外管(15)的顶端设置有密封盖(16),倒虹吸外管(15)还与倒虹吸内管(13)相连通,倒虹吸内管(13)还通过管道(17)与过滤室(9)相连通,倒虹吸内管(13)的低端深入到水槽(13)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前端集水井中设置了热电偶型自动温控设备,解决了寒季节污水温度偏低,污水处理运转困难的问题; 2.电源采用220 伏/380 伏可转换制,选用单相电节省了三相电安装投资费用,同时也大幅降低了运行成本。3.强化了反硝化工艺。即:将污泥及好氧池的混合液采用无动力气提方式(取消泵提升)回流到缺氧池,大大的提高缺氧池脱氮能力, 4.采用无动力净水装置,节省了电能耗;本发明在微动力的基础上改良后,节省了50 ~60 %以上的电源,每天可处理污水水量200 吨以上,安装可采用全地埋式或半地上式,机房在地上可装修成景观型,节约土地资源,美化环境,运行稳定,运行和维护成本低,具有更高效的除磷脱氮能力,污水排放标准高,达到污水排放标准的一级A 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