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5-7 16:06:53

  申请日2014.09.17

  公开(公告)日2014.12.31

  IPC分类号C02F1/56; C02F1/5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污水调节池,所述污水调节池内设有污水泵;混合排砂装置,包括除砂罐,所述除砂罐的顶部密封连接有筒状的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内设有静态混和筒,所述静态混和筒的上方设有射流混和筒,所述混合室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射流混和筒的污水进管和药物进管,所述污水进管与所述污水泵连接;所述混合室顶壁上设有混合污水出管;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反应区、斜管沉淀区和清水区,所述混合污水出管连通所述絮凝反应区,所述絮凝反应区设有六角蜂窝斜管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混合排砂装置进行充分混合除砂,提高了溶合絮凝效果,缩短了絮凝时间;通过所述六角蜂窝斜管组件,提高了沉淀效果。

  权利要求书

  1.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污水调节池,所述污水调节池内设有污水泵;

  混合排砂装置,包括除砂罐,所述除砂罐的顶部密封连接有筒状的混合室, 所述混合室内设有静态混和筒,所述静态混和筒的顶端筒口封闭而底端筒口开 放,所述静态混和筒周侧与所述混合室内壁之间设有静态混和通道,所述静态 混和筒的上方设有射流混和筒,所述射流混和筒的顶端和底端的筒口开放,所 述射流混和筒顶端外周壁与所述混合室内壁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射流混和筒底 端的筒口连通所述静态混和通道,所述混合室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射流混和筒 的污水进管和药物进管,所述污水进管与所述污水泵连接;所述混合室顶壁上 设有混合污水出管,所述混合污水出管内端穿过所述射流混和筒和所述静态混 和筒连通所述除砂罐,所述除砂罐底部设有排砂管;

  絮凝沉淀池,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絮凝反应区、斜管沉淀区和 清水区,所述混合污水出管连通所述絮凝反应区,所述斜管沉淀区设有污水布 水口,所述清水区设有清水出口;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断板,所 述隔断板将所述絮凝反应区分隔成相互连通的至少两个反应池;所述斜管沉淀 区底部设有呈倒锥台状的集泥斗,所述集泥斗底部设有排泥口;所述斜管沉淀 区内位于所述集泥斗上方设有斜管支架,所述斜管支架上设有六角蜂窝斜管组 件;位于所述六角蜂窝斜管组件上方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设有锯齿状堰板; 所述斜管沉淀区内设有连通所述絮凝反应区的污水布水管,所述污水布水管设 有若干布水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絮凝反应区内设有两个隔断板,所述隔断板将所述絮凝反应区分隔成相互连通 的三个反应池,中间所述反应池内设有叶轮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六角蜂窝斜管组件与水平面间的倾斜角度为60~7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 所述絮凝反应区底部设有污水排空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 所述清水区底部设有清水排空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布水孔设置于所述污水布水管的底部且均匀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六角蜂窝斜管组件包括多个相互衔接且横截面呈六角形的斜管,所述斜管为聚 丙烯斜管或不锈钢斜管。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 所述药物进管包括PAM加药管和PAC加药管,所述PAM加药管和PAC加药管分 别连接有PAM加药装置和PAC加药装置。

  说明书

  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 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整改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斜管沉淀器在污水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也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造,以使其在污水治理中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的斜管 沉淀器还存在以下不足:(1)采用的斜管面积大,沉积上的污泥脱入集泥斗的 速度慢,影响沉淀效果;(2)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混合液反应不充分,絮凝 效果差,上清液与悬浮物不容易分离流出,集泥区排放污泥不彻底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絮凝效果好, 污泥沉淀速度快,运行稳定且工作效率高的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 理装置,包括:

  污水调节池,所述污水调节池内设有污水泵;

  混合排砂装置,包括除砂罐,所述除砂罐的顶部密封连接有筒状的混合室, 所述混合室内设有静态混和筒,所述静态混和筒的顶端筒口封闭而底端筒口开 放,所述静态混和筒周侧与所述混合室内壁之间设有静态混和通道,所述静态 混和筒的上方设有射流混和筒,所述射流混和筒的顶端和底端的筒口开放,所 述射流混和筒顶端外周壁与所述混合室内壁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射流混和筒底 端的筒口连通所述静态混和通道,所述混合室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射流混和筒 的污水进管和药物进管,所述污水进管与所述污水泵连接;所述混合室顶壁上 设有混合污水出管,所述混合污水出管内端穿过所述射流混和筒和所述静态混 和筒连通所述除砂罐,所述除砂罐底部设有排砂管;

  絮凝沉淀池,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絮凝反应区、斜管沉淀区和 清水区,所述混合污水出管连通所述絮凝反应区,所述斜管沉淀区设有污水布 水口,所述清水区设有清水出口;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断板,所 述隔断板将所述絮凝反应区分隔成相互连通的至少两个反应池;所述斜管沉淀 区底部设有呈倒锥台状的集泥斗,所述集泥斗底部设有排泥口;所述斜管沉淀 区内位于所述集泥斗上方设有斜管支架,所述斜管支架上设有六角蜂窝斜管组 件;位于所述六角蜂窝斜管组件上方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设有锯齿状堰板; 所述斜管沉淀区内设有连通所述絮凝反应区的污水布水管,所述污水布水管设 有若干布水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有两个隔断板,所述隔断板将 所述絮凝反应区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三个反应池,中间所述反应池内设有叶轮 机。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六角蜂窝斜管组件与水平面间的倾斜角 度为60~70°。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位于所述絮凝反应区底部设有污水排空口。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位于所述清水区底部设有清水排空口。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布水孔设置于所述污水布水管的底部且 均匀设置。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六角蜂窝斜管组件包括多个相互 衔接且横截面呈六角形的斜管,所述斜管可以采用聚丙烯或不锈钢材料制成。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药物进管包括PAM加药管和PAC 加药管,所述PAM加药管和PAC加药管分别连接有PAM加药装置和PAC加药装 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污水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污水调 节池,所述污水调节池内设有污水泵;混合排砂装置,包括除砂罐,所述除砂 罐的顶部密封连接有筒状的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内设有静态混和筒,所述静态 混和筒的顶端筒口封闭而底端筒口开放,所述静态混和筒周侧与所述混合室内 壁之间设有静态混和通道,所述静态混和筒的上方设有射流混和筒,所述射流 混和筒的顶端和底端的筒口开放,所述射流混和筒顶端外周壁与所述混合室内 壁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射流混和筒底端的筒口连通所述静态混和通道,所述混 合室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射流混和筒的污水进管和药物进管,所述污水进管与 所述污水泵连接;所述混合室顶壁上设有混合污水出管,所述混合污水出管内 端穿过所述射流混和筒和所述静态混和筒连通所述除砂罐,所述除砂罐底部设 有排砂管;絮凝沉淀池,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絮凝反应区、斜管沉 淀区和清水区,所述混合污水出管连通所述絮凝反应区,所述斜管沉淀区设有 污水布水口,所述清水区设有清水出口;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断 板,所述隔断板将所述絮凝反应区分隔成相互连通的至少两个反应池;所述斜 管沉淀区底部设有呈倒锥台状的集泥斗,所述集泥斗底部设有排泥口;所述斜 管沉淀区内位于所述集泥斗上方设有斜管支架,所述斜管支架上设有六角蜂窝 斜管组件;位于所述六角蜂窝斜管组件上方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设有锯齿 状堰板;所述斜管沉淀区内设有连通所述絮凝反应区的污水布水管,所述污水 布水管设有若干布水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所述混合排砂装 置进行充分混合除砂,提高了溶合絮凝效果,缩短了絮凝时间;通过所述六角 蜂窝斜管组件,使得混合污水中的悬浮物、固体物或经投加混凝剂后形成的絮 体矾花,在斜管底侧表面积聚成薄泥层,依靠重力作用快速滑落并沉入所述集 泥斗内,由排泥口排出,絮凝沉淀效果好,便于连续排放或利用,提高了工作 效率;通过所述溢流堰设置的锯齿状堰板,便于清水与上浮物分离流出。本实 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絮凝效果好,污泥沉淀速度快,运行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