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油脂废水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发布时间:2018-4-28 9:00:39

  申请日2014.10.31

  公开(公告)日2015.02.04

  IPC分类号C12N1/20; C12N1/16; C12N1/14; C02F3/34; C12R1/645; C12R1/265; C12R1/10; C12R1/07; C12R1/83; C12R1/3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由体积百分比为:10%~30%的洋葱假单胞菌、10%~30%的微球菌、10%~20%的地衣芽孢杆菌、10%~20%的解淀粉芽孢杆菌、10%~20%的扩张青霉菌、10%~20%的解脂亚罗酵母复配组成复合微生物菌剂,各菌株的OD600均为0.30±0.05。在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作用下,废水系统中生态位更加丰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通过紧密协作进行更加高效的代谢,从而提高废水处理效率、降低处理费用。该复合微生物菌剂制作工艺及使用方式简单,对高浓度油脂废水的处理效果有显著提升作用,具有很高的工业化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由体积百分比为:10%~30%的洋葱假单胞菌、10%~30%的微球菌、10%~20%的地衣芽孢杆菌、10%~20%的解淀粉芽孢杆菌、10%~20%的扩张青霉菌、10%~20%的解脂亚罗酵母复配组成复合微生物菌剂,各菌株的OD600均为0.30±0.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呈液体形式。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油脂废水处理。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时,取实际废水体积0.01%的灭菌废水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后置于180rpm、25-30℃环境中培养72h后直接投加到废水处理系统即可,投加周期为7~14天/次。

  说明书

  一种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来自屠宰场、奶制品加工厂、餐饮业等的废水中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的油脂。高浓度油脂废水不经处理排入周围水体,会在水面形成油膜,阻碍氧气传输,造成水体缺氧,威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在厌氧生物处理中,油脂会在污泥表面积累,阻碍可溶性污染物的传输,降低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大量油脂在污泥中附着,降低污泥沉降性能,造成沉降困难,导致活性污泥大量流失,最终影响系统的处理效率,出现恶臭、堵塞等运行问题。

  早期研究者利用选择培养基从污泥或废水中筛选降解菌,经选择培养基或酶活测试复筛,得到一株对油脂降解效果的菌株并应用于实际油脂废水处理中。随后研究者开始将分离筛选得到的菌株简单混合,研究混合菌株对废水的降解效果。混合菌剂中存在着菌株之间较强的协同作用进而对废水降解效果要优于单一菌株,与早期研究相比,菌株混合物对废水的适用性及降解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该方法不能阐明菌株混合物中每株菌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所起作用,更不能提供菌株混合优化方法。目前有研究人员将统计优化法应用于菌株筛选和优化研究,通过实验设计找到菌株之间的最佳组合,并能计算出各菌株及菌株间相互作用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贡献。

  运用部分因子设计等方法,对前期分离筛选的菌株进行优化组合,找到了一种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通过合适的投加,可以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是由体积百分比为:10%~30%的洋葱假单胞菌、10%~30%的微球菌、10%~20%的地衣芽孢杆菌、10%~20%的解淀粉芽孢杆菌、10%~20%的扩张青霉菌、10%~20%的解脂亚罗酵母复配组成,各菌株的OD600均为0.30±0.05。

  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呈液体形式。

  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油脂废水处理,能够增强油脂废水的处理效率、降低废水处理费用。

  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方法为:使用时,取实际废水体积0.01%的灭菌废水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后置于180rpm、25-30℃环境中培养72h后直接投加到废水处理系统即可,投加周期为7~14天/次。

  在处理油脂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作用下,废水中油脂被不同微生物降解,与复合微生物菌剂投加前相比,废水系统中生态位更加丰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通过紧密协作进行更加高效的代谢,从而提高废水处理效率、降低处理费用。该复合微生物菌剂制作工艺及使用方式简单,对高浓度油脂废水的处理效果有显著提升作用,具有很高的工业化应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