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5.05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IPC分类号C02F11/00; C02F11/04; C02F11/02; C02F11/1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散消纳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其主要特征在于采取化整为零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在污水处理厂之外建设多个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分批次运送到多个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中进行稳定化处理,稳定化的污泥在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中长期储存,或者清掏运送到污泥处置场进行最终处置。该发明解决了在污水处理厂使用污泥衡敛消纳技术进行污泥稳定化处理时,会占用大量空间的问题,形成了一种把集中污泥分散处理的解决方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集散消纳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采取化整为零的污泥消 纳处理方式,在污水处理厂及/或污泥处理设施外建设多个高位储泥消纳设施, 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或污泥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分别转移到多个分散的 高位储泥消纳设施中,污泥得到稳定化处理,并用长期储存的方式处置可降解 污泥,这种将集中产生的污泥分散到多个高位储泥消纳设施中进行处理处置的 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污水处理厂及/或污泥处理厂外,建设多个采用多级容器空间的 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
步骤2、使用污泥运输工具或输泥管道,将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及/或二沉池 及/或浓缩池及/或消化处理设施产生的新鲜污泥及/或消化污泥,化整为零分别 运送或输送到不同的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
步骤3、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的容器空间自前向后依次是沉渣及污泥稳定 化空间、污泥生化降解空间、污水空间,污泥在运送或输送到高位储泥消纳处 理设施后,将污泥从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之前的检查井或者在前端的沉渣及 污泥稳定化空间输入污泥,使污泥优先在设施的沉渣及污泥稳定化空间中储存, 分别输送并输入到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中的污泥量不超出该设施的储泥消纳 能力及后端的污水空间容积。
步骤4、污泥分批次逐步输入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中储泥消纳,经过沉积、 消化分解及重力浓缩作用,自设施的前端容器向后逐级累积和稳定化,沉渣及 污泥稳定化空间的污泥继续在容器空间内储存消纳或者清掏后运送到污泥处置 场进行最终的污泥处置,污泥生化降解空间的污泥采取长期储存的处置方式。
步骤5、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中沉渣及污泥稳定化空间的稳定化污泥清掏 后,将后端容器中的混合污泥及/或污水抽送回流到前端,使部分混合污泥转移 到容器前端储存及消纳处理,并从步骤2起继续使用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处 理处置污泥,以此方式循环使用设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集散消纳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 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是砖砌或钢筋混凝土建造,或者是使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拼 装组合,或者采用工程塑料或玻璃钢复合材料加工的厌氧消化处理装置,处理 装置是由至少三格容器空间串联的多级消纳容器,容器空间自前向后依次是沉 渣及污泥稳定化空间、污泥生化降解空间、污水空间,沉渣及污泥稳定化空间 在设施的前端,污水空间是平流式沉淀池或双层沉淀池或三相分离处理池,污 水空间一端设出水口(管),相邻两格容器空间的壁板上部有过水洞口或过水连 接管,过水洞口或过水连接管的高度不低于出水口(管)的高度,过水洞口或 过水连接管及/或出水口(管)之前设溢流导流通道或溢流导流堰板,溢流导流 通道或溢流导流堰板的上沿不低于出水口(管)的管底标高,溢流导流通道或 溢流导流堰板壁板下底面位于水面之下,标高低于出水口(管)管底标高,每 格容器上方是带有检查口的顶板或者是可移动盖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集散消纳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 层沉淀池是指污水空间的中间设有水平的空间分隔板,空间分隔板将污水空间 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空间分隔板上至少有一个沉泥口,沉泥口贯通上下空间, 空间分隔板的上板面坡向沉泥口,至少一个沉泥口的位置位于检查口或可移动 盖板下方。
说明书
一种集散消纳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处理处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处置的原则是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 的大量污泥,污泥中包括了可降解污泥和难降解污泥,其中大部分污泥是可降 解污泥,根据污泥衡敛消纳的原理,可降解污泥累积增长有极限,当污泥输入 与污泥分解达到平衡,可降解污泥的总量就处于平衡状态,占比为小部分的难 降解污泥是线性累积增长的污泥,让可降解污泥充分分解,其他难降解污泥就 成为稳定化的污泥,通过厌氧消化可实现污泥的稳定化,污泥消化分解的时间 越长,污泥处理的程度越高,稳定化的程度也越高,但是延长污泥消化时间就 需要更大的容器,另外如果不能让稳定化的污泥与可降解污泥分离,则混合污 泥仍然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污泥的稳定化还需要让难降解沉渣类污泥与可降解 消化污泥的分离。高位储泥消纳设施是污泥衡敛消纳的多级处理处置设施,可 进行污泥稳定化处理,也能够让沉渣与可降解污泥分离,但是对于污水处理厂 而言,所产生的污泥量大,如果使用高位储泥消纳设施就必须具有较大的容器 空间,大型的高位储泥消纳设施占用面积大,而且对运行管理的要求也更高。 用污泥衡敛消纳法处理污水处理污泥,需要解决容积过大的问题,将集中的污 泥分散到多个高位储泥消纳设施中进行污泥消纳处理处置,就能用多个小型消 纳设施解决单一设施容器过大的问题,间接实现污泥稳定化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克服污水处理厂使用 高位储泥衡敛消纳设施容积过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将集中的大量污泥分散到 多个高位储泥消纳设施进行污泥消纳处理处置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方法是在污水处理厂及/或污泥处理设施外建设多个高位 储泥消纳设施,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或污泥处理设施产生具有不稳定性的 污泥,采取化整为零的消纳处理方式,分别转移到多个分散的高位储泥消纳设 施中进行稳定化消纳处理处置,这种将集中产生的污泥分散到多个高位储泥消 纳设施中进行处理处置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污水处理厂及/或污泥处理厂外,建设多个采用多级容器空间的 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
步骤2、使用污泥运输工具或输泥管道,将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及/或二沉池 及/或浓缩池及/或消化池产生的新鲜污泥及/或消化污泥,化整为零分别运送或 输送到不同的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
步骤3、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的容器空间自前向后依次是沉渣及污泥稳定 化空间、污泥生化降解空间、污水空间,污泥在运送或输送到高位储泥消纳处 理设施后,将污泥从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之前的检查井或者在前端的沉渣及 污泥稳定化空间输入污泥,使污泥优先在设施的沉渣及污泥稳定化空间中储存, 分别输送并输入到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中的污泥量不超出该设施的储泥消纳 能力及后端的污水空间容积。
步骤4、污泥分批次逐步输入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中储泥消纳,经过沉积、 消化分解及重力浓缩作用,自设施的前端容器向后逐级累积和稳定化,沉渣及 污泥稳定化空间的污泥继续在容器空间内储存消纳或者清掏后运送到污泥处置 场进行最终的污泥处置,污泥生化降解空间的污泥采取长期储存的处置方式。
步骤5、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中沉渣及污泥稳定化空间的稳定化污泥清掏 后,将后端容器中的混合污泥及/或污水抽送回流到前端,使部分混合污泥转移 到容器前端储存及消纳处理,并从步骤2起继续使用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处 理处置污泥,以此方式循环使用设施。
所述的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是砖砌或钢筋混凝土建造,或者是使用钢筋 混凝土预制拼装组合,或者采用工程塑料或玻璃钢复合材料加工的厌氧消化处 理装置,处理装置是由至少三格容器空间串联的多级消纳容器,容器空间自前 向后依次是沉渣及污泥稳定化空间、污泥生化降解空间、污水空间,沉渣及污 泥稳定化空间在设施的前端,污水空间是平流式沉淀池或双层沉淀池或三相分 离处理池,污水空间一端设出水口(管),相邻两格容器空间的壁板上部有过水 洞口或过水连接管,过水洞口或过水连接管的高度不低于出水口(管)的高度, 过水洞口或过水连接管及/或出水口(管)之前设溢流导流通道或溢流导流堰板, 溢流导流通道或溢流导流堰板的上沿不低于出水口(管)的管底标高,溢流导 流通道或溢流导流堰板壁板下底面位于水面之下,标高低于出水口(管)管底 标高,每格容器上方是带有检查口的顶板或者是可移动的盖板。
所述双层沉淀池是指污水空间的中间设有水平的空间分隔板,空间分隔板 将污水空间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空间分隔板上至少有一个沉泥口,沉泥口贯 通上下空间,空间分隔板的上板面坡向沉泥口,至少一个沉泥口的位置位于检 查口或可移动盖板下方。
所述三相分离处理池是指污水空间的中间设有水平的空间分隔板,空间分 隔板将污水空间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空间分隔板上至少有一个沉泥口,沉泥 口贯通上下空间,空间分隔板的上板面坡向沉泥口,在顶板的检查口或可移动 盖板下方部位的空间分隔板处有贯通分隔板的竖直向上的清掏排气通道,清掏 排气通道下开口位于空间分隔板下底面的高位处。
本发明针对污水处理厂的大量污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分散到大量的 高位储泥消纳设施中进行污泥处理处置。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用分散处理的 方式,解决了污水处理厂中大量污泥的稳定化处理问题,克服了污泥集中消纳 处理处置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和空间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把污水处理厂之外生活污水源头的预处理设施建设成高位储泥消纳池,污 水处理厂之外的生活区分布了大量的高位储泥消纳设施,将污水处理厂沉淀池 中产生的污泥分为小批量,用运泥车分别运送到多个高位储泥消纳设施,在高 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的前端输入污泥,输入的污泥量不超过高位储泥消纳处理 设施前端一格或多格的容器空间,当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前端的污泥经过长 期消化分解并达到稳定化后,根据高位储泥消纳处理设施的储泥能力,将稳定 化的污泥继续储存,或者清掏运送到污泥处置场进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