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6.05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机械格栅池(1)依次连通生化池(2)、初次沉淀池(3)、消毒池(4)和表面流人工湿地(5),表面流人工湿地(5)上部与垂直流人工湿地(10)连通,然后连通二次沉淀池(8),二次沉淀池(8)另一端上部与集水池(9)连通,各人工湿地池中均种植净化植物。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机械格栅池(1)依次连通生化池(2)、初次沉淀池(3)、消毒池(4)和表面流人工湿地(5),表面流人工湿地(5)上部与垂直流人工湿地(10)连通,然后连通二次沉淀池(8),二次沉淀池(8)另一端上部与集水池(9)连通,各人工湿地池中均种植净化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机械格栅池(1)中污水进入方向依次设置20㎜的粗格栅和5㎜的细格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垂直流人工湿地(10)包含垂直流人工湿地下行池(6)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上行池(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表面流人工湿地(5)种植的净化植物为睡莲、水芙蓉、凤眼莲、轮叶黑藻或苦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垂直流人工湿地(10)种植的净化植物为芦竹、美人蕉、灯心草、菩提子或者千屈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集水池(9)采用紫外线消毒,并监测余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垂直流人工湿地(10)中由下至上依次添加砾石层、粗砂层,其中粗砂粒径为1-2cm,砾石粒径为3-5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表面流人工湿地(5)中填充土壤。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垂直流人工湿地下行池(6)顶部布置布水管(11)。
说明书
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产养殖特别是集约化水产养殖采用投饲外源性饵料,养殖废水中大量残饵、渔用肥料、养殖对象粪便等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等所含的营养物质氮、磷和悬浮物等是主要的污染物。一方面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污染的结果主要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另一方面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将含氮有机物进行氨化、硝化作用产生对养殖对象严重有害的铵态氮、亚硝态氮等物质,从而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因此,对水产养殖废水进行处理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已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复合人工湿地结构,机械格栅池依次连通生化池、初次沉淀池、消毒池和表面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上部与垂直流人工湿地连通,然后连通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另一端上部与集水池连通,各人工湿地池中均种植净化植物。
机械格栅池中污水进入方向依次设置20㎜的粗格栅和5㎜的细格栅。
垂直流人工湿地包含垂直流人工湿地下行池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上行池。
表面流人工湿地种植的净化植物为睡莲、水芙蓉、凤眼莲、轮叶黑藻或苦草。
垂直流人工湿地种植的净化植物为芦竹、美人蕉、灯心草、菩提子或者千屈菜。
集水池采用紫外线消毒,并监测余氯。
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由下至上依次添加砾石层、粗砂层,其中粗砂粒径为1-2cm,砾石粒径为3-5cm。
表面流人工湿地中填充土壤。
垂直流人工湿地下行池顶部布置布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面流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处置病原性微生物;垂直流人工湿地下行池、上行池的主要作用:处置悬浮固体、COD、BOD、有机物、N、P等;为保证湿地系统布水均匀,各分块湿地设有独立的布水系统,采用阶梯式布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