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污泥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4-10 14:08:28

  申请日2015.09.10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IPC分类号B01D21/04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10),沉淀池(10)的池底呈上大下小的圆锥状,圆锥底(11)的下端设置有污泥出口(12),所述沉淀池(10)的池底处设有刮泥板(20),刮泥板(20)的第一刮边(21)与圆锥底(11)的锥面(111)相贴靠,动力驱动刮泥板(20)绕沉淀池(10)的轴芯做周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0)的池壁为直筒状,所述刮泥板(20)还包括第二刮边(22),第二刮边(22)与衔接圆锥底(11)的下部池壁(13)相贴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刮边(21、22)的长度方向分别与锥面(111)、下部池壁(13)过轴芯的截面尺寸相吻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刮边(21、22)的表面均设置有橡胶板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0)的外围设有收集沉淀池(10)的溢出水的水渠(40),沉淀池(10)的池口处设有围板(30),所述围板(30)与沉淀池(10)的中心重合、且沉淀池(10)的池口高度介于围板(30)的上、下板边的高度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泥板(20)通过间隔布置的支撑杆(50)固定,支撑杆(50)的一端固定在刮泥板(20)上,支撑杆(50)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沉淀池(10)上方的天桥(60)上,动力驱动天桥(60)转动并带动刮泥板(20)沿着圆锥底(11)的内面作周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桥(60)沿着沉淀池(10)的径向布置,天桥(60)的一端支撑设置在水面中心处可转动的转盘(70)上,天桥(60)的另外一端位于沉淀池(10)的外围周向布置的路墩(80)上,天桥(60)位于路墩(80)所在侧的一端下部设置有滚轮(61),所述滚轮(61)与路墩(80)的墩面构成滚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50)斜向布置,且支撑杆(50)长度方向与天桥(60)瞬时转动方向之间的夹角β为钝角。

  说明书

  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宣纸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宣纸是传统手工艺品,具有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等特点,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宣纸的制作工艺包括蒸煮、打浆、捞制、晒纸、剪纸等工序,其中蒸煮、打浆和捞制工序产生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有机废物等,因此需要先通过污水的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后才能符合排放标准。

  传统的造纸污水的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混凝池、初沉池以及二沉池等,当污水进入到达二沉池时,一般让污水中的絮聚物或者说是絮状污泥自然沉淀至池底并送至污泥处理装置加以处理,而初沉池或二沉池这些沉淀池中的上清液则直接通过排水渠外排或送入其他工段进行再利用。但是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发现,由于宣纸制造产生的污水经过混凝处理后会含有絮聚的有机废物,且沉淀池很大,因此长期用于污水沉淀后,沉淀池的池底不可避免地会沉淀出大量的污泥。目前,由于沉淀池的池底呈平面状,因此现有企业多是采用桁车式刮泥机将污泥来回刮动以集中收集排出污泥。

  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是:为了保证桁车式刮泥机的刮泥板能够在沉淀池的池底来回刮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沉淀池的池底会挤压一定的污泥,长期下来导致污泥流动性差,进而导致刮泥板无法正常移动,设备耗损严重,因此如何降低污泥处理成本、有效排出造纸污水沉淀池中的污泥,这是宣纸制造企业许要考虑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且使用效果好的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造纸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沉淀池的池底呈上大下小的圆锥状,圆锥底的下端设置有污泥出口,所述沉淀池的池底处设有刮泥板,刮泥板的第一刮边与圆锥底的锥面相贴靠,动力驱动刮泥板绕沉淀池的轴芯做周向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与锥面相贴靠的第一刮边的刮移作用,可以有效地将沉积在锥面上的污泥刮移,这样在重力作用下,刮下的污泥自然会顺势流动至圆锥底下端的污泥出口处,进而使得沉淀池中的污泥得以集中收集排放。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造价成本低,且处理沉淀池中的污泥的效果好,操作方便,因此可以在造纸企业中推广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