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9.17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IPC分类号C02F9/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混凝池和分离池,所述混凝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分离池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分离池分成上下两层,所述分离池的下层与所述分离池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分离池的上层设置膜组件,并且所述膜组件的出水口连通出水泵。本实用新型即达到了较好混凝效果,提高了过滤过程中的截污能力,同时省去了沉淀池,节约了占地和投资。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混凝池(3)和分离池(5),所述混凝池(3)的出水口与所述分离池(5)的入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池(5)分成上下两层,所述分离池(5)的下层与所述分离池(5)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分离池(5)的上层设置膜组件(6),并且所述膜组件(6)的出水口连通出水泵(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池(5)的底部设置污泥回流管道(11),所述污泥回流管道(11)通过回流泵(10)与所述混凝池(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池(5)的底部设置污泥管(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药装置,所述加药装置与设置于所述混凝池(3)上方的加药管(2)与所述混凝池(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池(3)内还设置搅拌桨(4)。
说明书
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属于废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混凝技术广泛应用于城镇和其它行业废水处理,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混凝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混凝机理以及絮凝动力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常用混凝技术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为悬浮层接触絮凝,即主要依靠上向水流使成熟絮凝体处于悬浮状态。而微絮凝体通过悬浮层时产生接触碰撞絮凝,如各种类型的悬浮澄清池。第二类为利用多孔固体介质接触絮凝,如各种接触滤池。第三类为依靠水流紊动促使微絮凝体相互碰撞凝聚集成絮凝体,如各种类型的隔板反应、折板反应、机械搅拌反应、漩流反应和涡流反应器。以澄清池为代表的悬浮层接触絮凝,它将混凝和沉淀集中在一个构筑物中进行,利用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的目的,由于澄清池受水质水量影响较大且结构复杂、管理不便,一般只在小型水厂使用,水力混凝池的存在反应效果不佳、水质水量适应性差、占地面积大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反应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的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混凝池和分离池,所述混凝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分离池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分离池分成上下两层,所述分离池的下层与所述分离池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分离池的上层设置膜组件,并且所述膜组件的出水口连通出水泵。
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进一步限定为,所述分离池的底部设置污泥回流管道,所述污泥回流管道通过回流泵与所述混凝池连通,将分离单元部分污泥输送至混凝单元,使其充分再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池的底部设置污泥管。
进一步地,还包括加药装置,所述加药装置与设置于所述混凝池上方的加药管与所述混凝池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池内还设置搅拌桨,以提供混合反应动力。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滤膜集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将现有较为成熟的微滤膜处理工艺应用于混凝技术中,实现混凝与过滤的双重处理过程,不需设置沉淀池即可完成泥水分离且同时具有过滤处理功能,即达到了较好混凝效果,提高了过滤过程中的截污能力,同时省去了沉淀池,节约了占地和投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