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11.07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IPC分类号B01D61/08; C02F1/4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反渗透系统的浓水循环脱盐系统,包括水泵、进水管道、膜壳、反渗透膜、出水管道、稀释管道和浓水泵,所述膜壳内部通过设置反渗透膜分割成浓水区和纯水区,其中浓水区的膜壳上连接进水管道,纯水区的膜壳上连接出水管道;所述纯水区的膜壳上连接稀释管道的一端,而稀释管道的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所述稀释管道上设有浓水泵。在此过程中产水时,系统的回收率是100%,排水时系统的回收率是0%,如此交替循环。此过程通过控制浓水排放的含盐量来判断浓水排放的启动点;通过控制压力容器的容积就可以调节浓水排放的时间,进而可以调整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
权利要求书
1.基于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反渗透系统的浓水循环脱盐系统,包括水泵、进水管道、膜壳、反渗透膜、出水管道、稀释管道和浓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壳内部通过设置反渗透膜分割成浓水区和纯水区,其中浓水区的膜壳上连接进水管道,纯水区的膜壳上连接出水管道;所述纯水区的膜壳上连接稀释管道的一端,而稀释管道的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所述稀释管道上设有浓水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反渗透系统的浓水循环脱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连接在水泵的输出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反渗透系统的浓水循环脱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管道上设置导电表接口。
说明书
基于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反渗透系统的浓水循环脱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较大范围,具体是一种基于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反渗透系统的浓水循环脱盐系统。
背景技术
反渗透是一种物理现象,含有盐分的水有自然渗透压力,当把含盐水(原水)与纯水用微孔直径为万分之一微米的半透膜隔开时,纯水由于渗透压的作用将透过半透膜而进入原水侧。相反,要在原水侧施加高于其本身渗透压的压力,则原水中的分子将透过半透膜而进入纯水侧,但原水中的盐份、细微杂质、有机物等成分却不能进入纯水侧。其优点很多:出水水质稳定,可连续生产;其操作仅靠压力作为推动力,相对其他物理处理手段具有最低的能耗;无需使用化学处理试剂,无化学废液的排放,几乎无环境污染;设备占地小,操作简单,无需频繁维护,故反渗透技术应用很广。但传统反渗透也有一些设计缺陷:恒压运行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回收率的提高靠增加串联的数量来实现,并且对于一个固定的系统来说,回收率固定不可调,无法对原水水质的变化作出调整;由于流道很长,使头、尾部膜的运行工况差异较大,造成所谓的头膜效应和尾膜效应;膜的产能不平均,头膜的产能充分得到发挥,而尾膜的产能不能充分得到发挥,造成浪费;系统回收率较低,原水为自来水的系统回收率一般为75%,原水为中水回用水的系统回收率一般为65%,原水为海水淡化用水的系统回收率一般为40%。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反渗透系统的浓水循环脱盐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反渗透系统的浓水循环脱盐系统,包括水泵、进水管道、膜壳、反渗透膜、出水管道、稀释管道和浓水泵,所述膜壳内部通过设置反渗透膜分割成浓水区和纯水区,其中浓水区的膜壳上连接进水管道,纯水区的膜壳上连接出水管道;所述纯水区的膜壳上连接稀释管道的一端,而稀释管道的另一端连接进水管道,所述稀释管道上设有浓水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水管道连接在水泵的输出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稀释管道上设置导电表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大大提高系统的回收率,节约用水。
(2)系统的回收率可在运行前设定:可在运行中通过浓水的含盐量来确定系统的回收率。
(3)膜流道缩短,膜的头尾之间压降减少,使得膜壳中水质均匀。
(4)更低的电能消耗。
(5)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