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12.03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IPC分类号C02F11/1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快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干化池,包括污泥干化池本体(81),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干化池本体(81)内设置纵向隔板(82)将所述污泥干化池本体(81)隔成左右两个腔室,该左右两个腔室的上部分别设有污泥进口(83),所述左右腔室的下部从上到下分别横向设置透水型土工布层(84)、砾石层(85)和篦子(86),所述篦子(86)由若干条状件经纬排列而成,其孔径小于3mm,所述篦子(86)与污泥干化池本体(81)的底板之间有距离,所述污泥干化池本体(81)的左右腔室的下端分别设有排水口,该排水口位于篦子(86)的下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布置容易,占地面积小,建设成本低,污泥干化效果好。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人工快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干化池,包括污泥干化池本体(81),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干化池本体(81)内设置纵向隔板(82)将所述污泥干化池本体(81)隔成左右两个腔室,该左右两个腔室的上部分别设有污泥进口(83),所述左右腔室的下部从上到下分别横向设置透水型土工布层(84)、砾石层(85)和篦子(86),所述篦子(86)由若干条状件经纬排列而成,其孔径小于3mm,所述篦子(86)与污泥干化池本体(81)的底板之间有距离,所述污泥干化池本体(81)的左右腔室的下端分别设有排水口,该排水口位于篦子(86)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人工快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干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篦子(86)由木条或竹条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人工快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干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上设置排水管(87),该排水管(87)铺在污泥干化池本体(81)的底板上,该排水管(87)上设置进水孔。
说明书
人工快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干化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快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干化池。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污水处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污水来源主要有三个,及乡镇居民区分散式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区集中式生活污水、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利用沙土里对污水进行净化是传统污水处理方法,现有的这种污水处理方法存在一些缺点,TN和TP的去除能力较低,还需要放置一些反硝化池等生化处理池。
污泥干化池是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后续处理装置,目前污泥干化有采用自然干化,也有采用热风干化的,其结构多种多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人工快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干化池,适合乡镇生活污水处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人工快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干化池,包括污泥干化池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干化池本体内设置纵向隔板将所述污泥干化池本体隔成左右两个腔室,该左右两个腔室的上部分别设有污泥进口,所述左右腔室的下部从上到下分别横向设置透水型土工布层、砾石层和篦子,所述篦子由若干条状件经纬排列而成,其孔径小于3mm,所述篦子与污泥干化池本体的底板之间有距离,所述污泥干化池本体的左右腔室的下端分别设有排水口,该排水口位于篦子的下方。
采用上述方案,两个腔室的污泥进口分别与人工快渗处理系统的调节池的污泥泵和反洗沉淀池的污泥泵相连,将两处的污泥分开干化,以便于后续更好的分开利用。在透水型土工布层上自然干化,滤液依次经过砾石和篦子,将其中的渣拦住,滤液再回到人工快渗系统的调节池,污泥干化效果好,结构简单,成本低。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篦子由木条或竹条制成。成本低。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排水口上设置排水管,该排水管铺在污泥干化池本体的底板上,该排水管上设置进水孔。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布置容易,占地面积小,建设成本低,污泥干化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