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8-3-12 9:55:34

  申请日2016.04.06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1/00; C02F11/12

  摘要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接触氧化池、加药反应池、沉淀池、综合生态池及排放渠。沉淀池的顶部设有溢流槽,其底部设有污泥出口。综合生态池内设有植物湿地以及污泥处理槽,溢流槽接入植物湿地,污泥出口接入污泥处理槽。污泥处理槽的底部和/或四周下端开设有若干微孔,微孔与植物湿地连通。植物可以同时吸收污水与污泥中的水和营养,且植物湿地中的微生物也可以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污泥则在自然条件下干化定期人工清理即可。本实用新型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吸收污泥干化过程散发的气味,解决了传统污泥干化池臭味严重的缺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格栅池、用于初步沉降分离调节水质水量、事故缓冲的调节池、用于给污水缺氧处理的厌氧池、用于给污水增氧处理的接触氧化池、用于使污水中的杂质形成絮凝沉淀物的加药反应池、沉淀池、综合生态池以及将处理后的污水排出的排放渠;

  所述沉淀池的顶部设有溢流槽,其底部设有污泥出口;所述综合生态池内设置有用于处理污水的植物湿地以及用于处理污泥的污泥处理槽,所述溢流槽接入所述植物湿地,所述污泥出口接入所述污泥处理槽;所述植物湿地上具有植物以及与所述排放渠连通的出口,所述污泥处理槽的底部和/或四周下端开设有漏出污水的若干微孔,所述若干微孔与植物湿地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处理槽嵌置于所述植物湿地中,并且通过污泥处理槽的槽体与植物湿地相隔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湿地内部填充有填料,所述填料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的卵石、砾石以及粗砂,其上设有污水分布管道,所述污水分布管道与溢流槽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处理槽内部填充有填料,所述填料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的砾石以及粗砂,其上设有污泥分布管道,所述污泥分布管道与沉淀池污泥出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处理槽中填料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植物湿地中填料的水平高度。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湿地的底面为V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V形底面的两面斜坡倾斜角度为5~10°,所述V形底面的底端铺设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与所述植物湿地的出口连通。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湿地的侧面采用砖混合结构,相对的两侧墙壁上端对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凹形槽,相邻的两个凹形槽间隔设置,所述凹形槽中嵌置有支撑条,所述污泥处理槽架设于所述支撑条上。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包括多个并联建设的所述植物湿地以及污泥处理槽,所述的多个植物湿地以及多个污泥处理槽均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沉淀池连接,并通过阀门控制输送流量。

  说明书

  一种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对污水处理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最新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对城镇污水的排放有了更加严格的限制。为了满足新标准的排放要求,目前国内城镇污水处理厂应用AO/A2O的处理工艺居多,该技术的优越性是除了使有机质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相当于改进后的活性污泥法。AO/A2O处理工艺出水一般可达到一级B标准,如果加上过滤和化学除磷等污水的深度处理和污泥同时处理工艺,可以达到一级A标准。

  另外,AO/A2O法除磷的机理主要是聚磷菌先在A段处于无氧状态,此状态下,聚磷菌吸收污水中含有的乙醇、甲酸、丙酸等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贮存于细胞内作为营养源,同时将细胞内已有的聚合磷酸盐以PO4-3-P的形式释放于水中。而在有氧状态下,聚磷菌将细胞内存在的有机物质进行氧化分解产生能量,这时能将污水中的PO4-3-P超量吸收于细胞内,又以聚磷酸盐的形式贮存在细胞内,这些磷最终以排除剩余污泥的形式达到去除污水中磷的目的。然而影响除磷效果的因素也不少,实际操作中既要保持A段、O段中DO处于适当的范围内;还要特别注意对“吃饱了磷”的摄磷菌的保护,避免这些磷在AO/A2O以后的流程中因为缺氧而释放出来;其次还需保持较高的BOD负荷,尽快将含磷的污泥排出,即泥龄要短,但是要兼顾除氮所需的泥龄。因此,AO/A2O处理工艺普遍存在运行不稳定,受温度影响大,冬季不达标,以及污泥处理困难等突出问题。

  目前,AO/A2O工艺中沉淀池出来的污泥主要采用压滤和污泥干化两种后续处理方法,采用压滤机处理时设备投资费用高;而采用污泥干化池处理时又存在着景观效果差、环境有臭味等问题。这两种方法产生的污水都不能直接排放需回流生化系统再次处理,同时沉淀池出来的污水还需要经过砂滤机和消毒设备的后续处理。可见,沉淀池出来后,污水、污泥的后续处理工艺复杂,投资成本高。

  针对此,并考虑到AO/A2O系统出来的污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以及丰富的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为了充分实现污泥的有效利用,我们发明了一种稳定的处理系统。即在原有的AO/A2O基础上,增加综合生态池,通过综合生态池中植物根系的吸附以及沙石的过滤作用下,使出水稳定达标,即使在冬季也是如此。同时提供污水、污泥同时处理的功能,降低了系统的处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压滤法处理污泥时,设备投入成本高,而采用污泥干化处理时有臭味、景观效果差的问题,同时能实现污水、污泥同时达标处理。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格栅池、用于初步沉降分离调节水质水量、事故缓冲的调节池、用于给污水缺氧处理的厌氧池、用于给污水增氧处理的接触氧化池、用于使污水中的杂质形成絮凝沉淀物的加药反应池、沉淀池、综合生态池以及将处理后的污水排出的排放渠;

  所述沉淀池的顶部设有溢流槽,其底部设有污泥出口;所述综合生态池内设置有用于处理污水的植物湿地以及用于处理污泥的污泥处理槽,所述溢流槽接入所述植物湿地,所述污泥出口接入所述污泥处理槽;所述植物湿地上具有植物以及与所述排放渠连通的出口,所述污泥处理槽的底部和/或四周下端开设有漏出污水的若干微孔,所述若干微孔与植物湿地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处理槽嵌置于所述植物湿地中,并且通过污泥处理槽的槽体与植物湿地相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湿地内部填充有填料,所述填料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的卵石、砾石以及粗砂,其上设有污水分布管道,所述污水分布管道与溢流槽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处理槽内部填充有填料,所述填料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的砾石以及粗砂,其上设有污泥分布管道,所述污泥分布管道与沉淀池污泥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处理槽中填料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植物湿地中填料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湿地的底面为V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V形底面的两面斜坡倾斜角度为5~10°,所述V形底面的底端铺设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与所述植物湿地的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湿地的侧面采用砖混合结构,相对的两侧墙壁上端对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凹形槽,相邻的两个凹形槽间隔设置,所述凹形槽中嵌置有支撑条,所述污泥处理槽架设于所述支撑条上。

  进一步地,所述综合生态池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包括多个并联建设的所述植物湿地以及污泥处理槽,所述的多个植物湿地以及多个污泥处理槽均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沉淀池连接,并通过阀门控制输送流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综合生态池设置有用于污水处理的植物湿地以及用于污泥处理的污泥处理槽。污泥处理槽底部和/或四周下端开设有微孔与植物湿地连通,污泥中的水分通过污泥处理槽下端的微孔流入植物湿地区。湿地区的植物可以同时吸收污水与污泥中存在的水分以及营养元素(如氮和磷等),且植物湿地中的微生物也可以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最后污水通过砂石截留、吸附、过滤实现达标排放。本系统中污泥处理槽中填料的水平高度高于植物湿地中填料的水平高度,污泥中的水分在垂直流作用下流入植物湿地,存在的高度差能保证污泥在自然条件下干化,只需定期人工清理即可。本实用新型不仅减少了传统工艺中污水处理所需要的砂滤和消毒设备以及污泥处理所需要的污泥沉淀池、压滤机(污泥干化池)等设备,还精简了处理工艺流程,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同时还解决了传统污泥处理后污水不能直排需回流生化系统进行再次处理的弊端。

  此外,综合生态池中种植的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吸收污泥干化过程散发的气味,解决了传统污泥干化池臭味严重的缺点,是一种简单、实用、对环境友好、投资成本低的污水、污泥处理系统,特别适合小城镇、村镇等小型有机废水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