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8.24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IPC分类号C02F1/463
摘要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尤其是一种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包括矩形的电絮凝池,电絮凝池内设有沿该电絮凝池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的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阴极位于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中间;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分别为截面为倒梯形的槽体结构,槽体内设有阳极填料,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的侧面槽壁、槽底分别设有孔结构;材料为铝板的第一阳极、第二阳极和阴极分别贯通于电絮凝池两端内壁;第一阳极、第二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负极连接。降低了阳极填料的消耗和更换频率,污水与电极接触面积大,物质间的传质效果明显改善,电流效率提高。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包括电絮凝池,电絮凝池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絮凝池内设有沿该电絮凝池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的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阴极位于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中间;所述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分别为截面为倒梯形的槽体结构,槽体内设有阳极填料,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的侧面槽壁、槽底分别设有孔结构;材料为铝板的第一阳极、第二阳极和阴极分别贯通于电絮凝池两端内壁;第一阳极、第二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负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的侧面槽壁、槽底的孔结构为均匀布置的多个圆孔,圆孔的直径为2厘米,孔距为5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内的阳极填料为铝、铁或活性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填料为球体,球体的直径大于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的侧面槽壁、槽底的圆孔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填料为不规则形体,不规则形体阳极填料的对角线长度大于第一、第二阳极板侧面槽壁和槽底的圆孔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阳极与电絮凝池的池底之间设有第一、第二阳极支撑结构,第一、第二阳极的下表面与电絮凝池底的距离为20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阳极板的上表面位于电絮凝池的上表面以下,第一、第二阳极板的上表面与电絮凝池的上表面距离为30厘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与电絮凝池的池底之间设有阴极支撑结构,阴极置于该阴极支撑的卡槽内,卡槽深度为10厘米,卡槽宽度略大于阴极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絮凝池的池底设有刮渣机构,底部设有出渣口,刮渣机构包括位于池底的刮板,刮板与连杆一端固接,连杆一端置于池体外并与池壁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阳极的顶部分别设有高出电絮凝池上表面并垂直于池底的第一、第二指示杆,第一、第二指示杆上设有刻度,指示杆底部为锥体结构,指示杆为绝缘体。
说明书
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尤其是一种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
背景技术
电絮凝就是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使可溶性阳极(牺牲阳极)产生大量阳离子对废水进行絮凝,从而将污染物去除的水质净化技术,它兼有电化学氧化、絮凝和气浮三者的特点。电絮凝技术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水处理技术,但早期由于技术水平低,能耗高而限制了其发展。而今随着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电絮凝技术的处理成本大大降低,因而该技术再次成为一项极具竞争力的水处理技术。
电絮凝技术最常用的“牺牲阳极”是铁材和铝材,电极电解反应如下:
阳极:M→Mn++ne- Mn++nH2O→M(OH)n↓+nH+
阴极:2H2O+2e-→H2↑+2OH-
阳极溶解产生的金属离子在水中水解、聚合,生成一系列多核水解产物,这类新生态氢氧化物活性高、吸附能力强,是很好的絮凝剂,与原水中的胶体、悬浮物、可溶性污染物、细菌、病毒等结合生成较大的絮状体,经沉淀、气浮被去除。电絮凝过程生成的微小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出现,与原水中的污染物粘附在一起浮生至水面而被去除。
电絮凝技术虽然具有许多传统水处理工艺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阳极板消耗过大,极板更换过于频繁,使其发展运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阳极板消耗和更换频率的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处理废水的电絮凝装置,包括电絮凝池,电絮凝池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电絮凝池内设有沿该电絮凝池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的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阴极位于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中间;所述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分别为截面为倒梯形的槽体结构,槽体内设有阳极填料,材料为铝板的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的侧面槽壁、槽底分别设有孔结构;第一阳极、第二阳极和阴极分别贯通于电絮凝池两端内壁;第一阳极、第二阳极和阴极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负极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降低了阳极板消耗和更换频率,污水与电极接触面积大,物质间的传质效果明显改善,电流效率提高。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优化方案是:
所述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的侧面槽壁、槽底的孔结构为均匀布置的多个圆孔,圆孔的直径为2厘米,孔距为5厘米。
所述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内的阳极填料为铝、铁或活性炭。
所述阳极填料为球体,球体的直径大于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的侧面槽壁、槽底的圆孔的直径。
所述阳极填料为不规则形体,不规则形体阳极填料的对角线长度大于第一、第二阳极板侧面槽壁和槽底的圆孔直径。
所述第一、第二阳极与电絮凝池的池底之间设有第一、第二阳极支撑结构,第一、第二阳极的下表面与电絮凝池底的距离为20厘米。
所述第一、第二阳极板的上表面位于电絮凝池的上表面以下,第一、第二阳极板的上表面与电絮凝池的上表面距离为30厘米。
所述阴极与电絮凝池的池底之间设有阴极支撑结构,阴极置于该阴极支撑的卡槽内,卡槽深度为10厘米,卡槽宽度略大于阴极的宽度。
所述电絮凝池的池底设有刮渣机构,刮渣机构包括位于池底的刮板,刮板与连杆一端固接,连杆一端置于池体外并与池壁密封连接。
所述第一、第二阳极的顶部设有高出电絮凝池上表面并垂直于池底的第一、第二指示杆,第一、第二指示杆上设有刻度,第一、第二指示杆底部为锥体结构,指示杆为绝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