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11.25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壳、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设在外壳外侧上部,出水口设在外壳外侧下部;外壳内部依次设有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外壳与第一过滤网之间为初滤室,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为生物膜反应室,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之间为吸附室,第三过滤网与外壳之间为净水室,生物膜反应室内部设有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包括主轴和微生物附着膜,微生物附着膜螺旋安装在主轴上,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外接有的驱动装置;出水口外设有水质监测控制器,水质监测控制器上接有排液管和回流管;初滤室顶部设有回流口,回流口与回流管连通,初滤室下部侧面设有初滤排污口。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壳、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设在外壳外侧上部,出水口设在外壳外侧下部;外壳内部依次设有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外壳与第一过滤网之间为初滤室,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为生物膜反应室,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之间为吸附室,第三过滤网与外壳之间为净水室,其特征在于:
生物膜反应室内部设有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所述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包括主轴和微生物附着膜,微生物附着膜螺旋安装在主轴上,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外接有驱动其旋转的驱动装置;所述出水口外设有水质监测控制器,水质监测控制器上接有排液管和回流管;所述初滤室顶部设有回流口,回流口与回流管连通,初滤室下部侧面设有初滤排污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可拆卸的安装在生物膜反应室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所述过滤网均为可拆卸的安装在腔室内部。
说明书
一种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膜法是一种常用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附着于固体介质表面的微生物进行有机废水的处理。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滤料或载体。生物膜自固体介质向外可分为厌氧层、好氧层、附着水层和运动水层,其原理为: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有机物,由好氧层的好氧菌将其分解,再进入厌氧层进行厌氧分解,流动水层则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但是,生物膜上微生物的不断生长繁殖以及生物膜截留的污物会增加过滤阻力,甚至阻塞滤料,尤其当废水预处理不充分或者生物滤池受到负荷冲击时,滤料极易发生堵塞,从而造成处理效果低下甚至无法处理等后果。现有技术一般通过设置反冲洗机构对生物滤池进行冲洗,以降低过滤阻力、防止滤料堵塞。
现有技术中,往往是一次性处理过滤,但生物膜处理结果一般是波动的,其取决于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活性,一旦微生物活性降低,处理结果不合格时,难于发现。不仅如此,现有技术生物膜的接触面积有限,且需要额外增加搅动装置,导致反应不充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能对处理过后的水质进行检测,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同时,增加生物膜的接触面积,在不增加搅动装置的情况下,使反应更加充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外壳、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设在外壳外侧上部,出水口设在外壳外侧下部;外壳内部依次设有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外壳与第一过滤网之间为初滤室,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为生物膜反应室,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之间为吸附室,第三过滤网与外壳之间为净水室,生物膜反应室内部设有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所述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包括主轴和微生物附着膜,微生物附着膜螺旋安装在主轴上,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外接有驱动其旋转的驱动装置;所述出水口外设有水质监测控制器,水质监测控制器上接有排液管和回流管;所述初滤室顶部设有回流口,回流口与回流管连通,初滤室下部侧面设有初滤排污口。
作为优选,所述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可拆卸的安装在生物膜反应室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网均为可拆卸的安装在腔室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将反应器设计成螺旋形,增大了其接触面积,使催化反应更加充分。
2、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形生物膜反应器由驱动装置带动旋转,能搅动污水,使反应更加彻底。。
3、本实用新型的水质检测控制器,对处理过后的水质进行检测,能将不合格的水回流至装置内继续反应,同时能对生物膜内的生物活性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