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

发布时间:2017-12-23 18:05:10

  申请日2017.02.10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IPC分类号C02F11/04; C02F3/28; C12M1/02; C12M1/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罐、污泥浓缩液进管、硅藻土送料机、搅拌电机、搅拌轴、搅拌叶、硫酸进管、排水管、生物解毒剂进管、通断阀、微生物稳定剂进管、营养盐进管。本实用新型能够一次性完成对水解酸化污泥的制备,在制备过程中无需在各个设备之间进行转换,大大提高了水解酸化污泥的制备效率。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罐(10)、污泥浓缩液进管(11)、硅藻土送料机(12)、搅拌电机(13)、搅拌轴(14)、搅拌叶(15)、硫酸进管(16)、排水管(17)、生物解毒剂进管(18)、通断阀(19)、微生物稳定剂进管(20)、营养盐进管(21);

  所述污泥浓缩液进管(11)与所述培养罐(10)的侧壁连接;所述硅藻土送料机(12)与所述培养罐(10)的侧壁连接;所述搅拌电机(13)设置于所述培养罐(10)下方;所述搅拌电机(13)与所述搅拌轴(14)连接;所述搅拌轴(14)贯穿所述培养罐(10)的底壁进入所述培养罐(10)中;所述搅拌叶(15)位于所述培养罐(10)中,并与所述搅拌轴(14)连接;所述硫酸进管(16)与所述培养罐(10)的顶壁连接;所述排水管(17)与所述培养罐(10)的底壁连接;所述通断阀(19)设置在所述排水管(17)上;所述生物解毒剂进管(18)与所述培养罐(10)的侧壁连接;所述微生物稳定剂进管(20)和所述营养盐进管(21)均与所述培养罐(10)的顶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量阀(22);所述流量阀(22)设置在所述排水管(17)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网(25);所述滤网(25)设置在所述排水管(17)内;所述滤网(25)位于所述流量阀(22)与所述培养罐(1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液管(23);所述均液管(23)水平设置在所述培养罐(10)内上部;所述硫酸进管(16)贯穿所述培养罐(10)的顶壁与所述均液管(23)连接;所述均液管(23)上开设有多个出液孔(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均液管(23)围绕所述硫酸进管(16)的下端均匀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培养罐(10)内的pH值检测仪(26)。

  说明书

  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处理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玻纤高浓度有机废水主要以玻璃纤维在拉丝过程中排放的含浸润剂冲洗水废水为主,它是具有水质变化大、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较差等特点,属难处理的有机工业废水之一。中国玻纤产能已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与此同时,玻纤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玻纤有机废水处理工艺主要采用以化学混凝为主的预处理+以水解酸化—好氧生化处理的组合工艺。传统理论认为玻纤有机废水的原水水质成分复杂、可生化性较差、毒性较大,不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氧化分解,因此普遍采用PAC、PAM、pH调节剂等化学药剂絮凝沉降预处理,先将废水中复杂大分子有机物质沉降去除,以提高其可生化性。因此,该工艺中普遍存在化学药剂投加量大、厌氧水解酸化处理能力有限、化学污泥产量高、污水处理运行成本偏高等现实问题。

  水解酸化法是污水厌氧或兼氧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即在人工未冲氧的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水解细菌、产酸菌等活性污泥后,利用该微生物群的水解酸化作用,将废水中复杂大分子有机物变成被后续的好氧活性污泥更容易吸收的小分子有机营养物。该方法废水处理量大、效果高、处理范围广,相对上述化学混凝法,其污水处理运行成本较低。但对废水的水质条件要求较高,如废水进水有机物浓度、有毒物质浓度、pH值、营养源投加量等。故在水解酸化系统开启前,需对其污泥进行驯化,使其能适应玻纤有机废水水质,达到提高废水可生化性、降低或取代化学絮凝药剂投加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快速驯化出一批高效水解酸化污泥,对该系统尽快投入运行以及使出水达标、降低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它无需在制备过程中转换设备,大大提高了水解酸化污泥的制备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厌氧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罐、污泥浓缩液进管、硅藻土送料机、搅拌电机、搅拌轴、搅拌叶、硫酸进管、排水管、生物解毒剂进管、通断阀、微生物稳定剂进管、营养盐进管;

  所述污泥浓缩液进管与所述培养罐的侧壁连接;所述硅藻土送料机与所述培养罐的侧壁连接;所述搅拌电机设置于所述培养罐下方;所述搅拌电机与所述搅拌轴连接;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培养罐的底壁进入所述培养罐中;所述搅拌叶位于所述培养罐中,并与所述搅拌轴连接;所述硫酸进管与所述培养罐的顶壁连接;所述排水管与所述培养罐的底壁连接;所述通断阀设置在所述排水管上;所述生物解毒剂进管与所述培养罐的侧壁连接;所述微生物稳定剂进管和所述营养盐进管均与所述培养罐的顶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取玻纤污水或同类污水处理工艺中好氧段新鲜剩余污泥的浓缩液,将浓缩液通过污泥浓缩液进管送入培养罐中。然后向培养罐中进入水,搅拌电机通过搅拌轴带动搅拌叶进行搅拌。在搅拌过程中,通过硅藻土送料机向培养罐中送入硅藻土。待混合均匀后,通过硫酸进管向培养罐中加入硫酸,将pH值控制在5.5-6.5之间。搅拌培养24-48小时。静置1小时,通过排水管排出一部分处理废水,第一阶段驯化过程结束。接下来通过生物解毒剂进管连续箱培养罐中加入生物解毒剂,同时通过排水管持续排水,利用连续进水出水方式加入加入生物解毒剂。当活性污泥沉降比在30%—50%时,且CODcr/BOD5达到工艺要求值时,第二阶段驯化过程结束,即初步得到水解酸化污泥。初步驯化的水解酸化污泥在适应不同时段车间的玻纤有机废水后,当CODcr/BOD5值略有降低时,通过微生物稳定剂进管和营养盐进管投加微生物稳定剂和营养盐。该过程重复3-4次,直至得到稳定的水解酸化污泥。本实用新型能够一次性完成对水解酸化污泥的制备,在制备过程中无需在各个设备之间进行转换,大大提高了水解酸化污泥的制备效率。

  进一步的,还包括流量阀;所述流量阀设置在所述排水管上。

  设置流量阀,能够控制排水管的排液流量,从而能够实现对培养罐内液体量的精确控制。

  进一步的,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排水管内;所述滤网位于所述流量阀与所述培养罐之间。

  设置滤网,能够避免培养罐内的固体颗粒进入流量阀对流量阀造成堵塞,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可靠性。

  进一步的,还包括均液管;所述均液管水平设置在所述培养罐内上部;所述硫酸进管贯穿所述培养罐的顶壁与所述均液管连接;所述均液管上开设有多个出液孔。

  设置均液管,硫酸进管内的硫酸进入均液管,然后通过均液管上开设的出液孔流出,使得硫酸能够均匀地落入下方的液体中,提高了硫酸分布的均匀性,有助于液体中各处pH值统一。

  进一步的,多根所述均液管围绕所述硫酸进管的下端均匀布置。

  多根均液管围绕硫酸进管的下端均匀布置,进一步提升了硫酸进入下方液体时的均匀性。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培养罐内的pH值检测仪。

  设置pH值检测仪,实现了自动化检测pH值,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一次性完成对水解酸化污泥的制备,在制备过程中无需在各个设备之间进行转换,大大提高了水解酸化污泥的制备效率。

  2.设置流量阀,能够控制排水管的排液流量,从而能够实现对培养罐内液体量的精确控制。

  3.设置滤网,能够避免培养罐内的固体颗粒进入流量阀对流量阀造成堵塞,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可靠性。

  4.设置均液管,硫酸进管内的硫酸进入均液管,然后通过均液管上开设的出液孔流出,使得硫酸能够均匀地落入下方的液体中,提高了硫酸分布的均匀性,有助于液体中各处pH值统一。

  5.多根均液管围绕硫酸进管的下端均匀布置,进一步提升了硫酸进入下方液体时的均匀性。

  6.设置pH值检测仪,实现了自动化检测pH值,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