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03.10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IPC分类号C02F3/00; C02F3/3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拦污区、生化处理区和生态修复区,所述拦污区、生化处理区、生态处理区顺河道流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拦污区设置拦污装置,所述生化处理区中设置反应柱,所述反应柱内部挖空形成腔室,所述腔室中设置有脱氮除磷的生物填料层,所述反应柱表面上设有连通腔室与水的小孔,所述生态修复区设置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表面固定生态浮床,所述生态浮床上铺设植物层。本实用新型结合生化法和生态法修复河道污水:拦污区初步过滤,生化处理区快速净水,生态修复区重建河道的自我修复系统,具有治理速度快,不易二次污染、效果稳定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拦污区、生化处理区和生态修复区,所述拦污区、生化处理区、生态处理区顺河道流水方向依次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区设置拦污装置,所述生化处理区中设置反应柱,所述反应柱内部挖空形成腔室,所述腔室中设置有脱氮除磷的生物填料层,所述反应柱表面上设有连通腔室与水的小孔,所述生态修复区设置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表面固定生态浮床,所述生态浮床上铺设植物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装置为垃圾栅格,所述垃圾栅格的形状与河道截面形状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柱为多个,交错分布于生化处理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为多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为梯台形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浮床包括浮床框架,所述浮床框架由木材相互搭接构成。
说明书
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尤其涉及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到水源中,使污染物浓度不断上升。目前用于污水治理的工艺主要有生物滤池、高效藻类塘、氧化沟等。生物滤池需要定期维护,治理效果不稳定且运行费用较高;高效藻类塘占用面积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氧化沟适用较大水量,不适合小水量,同时运行费用较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结合生化法和生态法,以使得污水处理效果即快速又稳定。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城市河道污水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拦污区、生化处理区和生态修复区,所述拦污区、生化处理区、生态处理区顺河道流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拦污区设置拦污装置,所述生化处理区中设置反应柱,所述反应柱内部挖空形成腔室,所述腔室中设置有脱氮除磷的生物填料层,所述反应柱表面上设有连通腔室与水的小孔,所述生态修复区设置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表面固定生态浮床,所述生态浮床上铺设植物层。
进一步地,所述拦污装置为垃圾栅格,所述垃圾栅格的形状与河道截面形状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柱为多个,交错分布于生化处理区。
进一步地,所述小孔为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湿地为梯台形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浮床包括浮床框架,所述浮床框架由木材相互搭接构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合生化法和生态法治理污水,使得污水的处理效果快速稳定,而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2、反应柱内部设置腔室,使得生物填料的添加更加方便,小孔的设置使得生物填料更容易与水体接触反应,加强净水的效果。
3、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床结合的方法使得生态修复区的结构更稳定,修复效果更加明显、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