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04.28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IPC分类号C02F1/5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人工湿地污水中病毒的方法,将风干后的水蓼植株制成10‑50厘米的段,捆绑成直径10‑30厘米的小捆,按照每立方米水中投加0.1‑5公斤水蓼的比例,将水蓼投加到污水中,2‑20天去除病毒后取出。将水蓼制成粒径为0.01‑1毫米的粉末,装入能透水的尼龙袋中,按照每立方米水中投加0.1‑2公斤水蓼的比例投入待处理污水中,1‑20天去除病毒后,将装有水蓼粉末的尼龙袋从水体中取出。显然,本发明具有简单易实施,费用低,材料易得等优点而便于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抑制人工湿地污水中病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风干后的水蓼植株制成10-50厘米的段,捆绑成直径10-30厘米的小捆,按照每立方米水中投加0.1-5公斤水蓼的比例,将水蓼投加到污水中,2-20天去除病毒后取出以避免二次污染。
2.一种抑制人工湿地污水中病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水蓼制成粒径为0.01-1毫米的粉状体或粉末,装入能透水的尼龙袋中,按照每立方米水中投加0.1-2公斤水蓼的比例投入待处理污水中,2-20天去除病毒后,将装有水蓼粉末的尼龙袋从水体中取出以避免二次污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风干后的水蓼植株段或者其粉状体应用于人工湿地对含噬菌体的污水净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上述噬菌体至少包含MS2噬菌体、f2噬菌体和T4噬菌体。
说明书
一种抑制人工湿地污水中病毒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抑制人工湿地污水中病毒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具有投资低,处理效果好,维护管理方便,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中逐渐得到推广,但系统中被证实存在大量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包括肠道致病细菌、肠道病毒及噬菌体等),如不及时将其有效去除,会给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当前污水处理厂中常用的消毒方法如:投加消毒剂、紫外线辐照、膜截留等,都存在受反应器限制、费用相对较高等,不适于在人工湿地中应用。其中污水厂中常用的消毒剂是二氧化氯或氯气,费用较高,而且易产生二次污染。又,紫外线辐照消耗大量电力,费用高。膜截留因易堵塞,运行维护难度大,费用高。
水蓼是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主要生长在水中或岸边。水蓼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南北方均有分布的常见物种。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抑制人工湿地污水中的病毒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湿地污水中病毒的抑制方法,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经济高效、方便易行地抑制污水中的病毒。
研究发现,某些植物能产生抑制周围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物质。其中有水蓼、芦苇、香蒲、菖蒲、芦竹、狐尾藻等水生植物,显然在水环境领域利用水生植物直接来抑制一类典型的病毒---噬菌体达到净化水体是极为必要的。
水蓼是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主要生长在水中或岸边。水蓼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南北方均有分布的常见植物。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从水蓼、芦苇、香蒲、菖蒲、芦竹、狐尾藻、轮藻、苦草等水生植物中专门筛选出对噬菌体一类典型的病毒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水蓼,并充分利用水蓼在人工湿地中抑制噬菌体的特性,以实现生态安全性好、简单易行、低成本,且材料易得而应用于人工湿地的水体净化。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风干后的水蓼植株制成10-50厘米的段,捆绑成直径10-30厘米的小捆,按照每立方米水中投加0.1-5公斤水蓼的比例,将水蓼投加到污水中,2-20天后取出以避免二次污染。
本发明选取水蓼作为人工湿地污水中的病毒抑制材料,以噬菌体为代表,对如T4噬菌体、f2噬菌体以及MS2噬菌体等有相当高的抑制率。
所述水蓼为水蓼植株,或水蓼的根、茎和叶。全株都可以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法为:将水蓼制成粒径为0.01-1毫米的粉状体或粉末,装入能透水的尼龙袋中,按照每立方米水中投加0.1-2公斤水蓼的比例投入待处理污水中,1-20天后,将装有水蓼粉末的尼龙袋从水体中取出以避免二次污染。
本发明将风干后的水蓼植株段或者其粉状体应用于人工湿地对含噬菌体的污水的净化。上述噬菌体至少包含MS2噬菌体、f2噬菌体和T4噬菌体等。
显然,本发明具有对含噬菌体的抑制率高达94%以上,简单易实施,费用低,材料易得等优点而便于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