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及方法

发布时间:2017-12-2 17:24:11

  申请日2017.07.31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IPC分类号C02F1/5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及方法,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设备不适用于分散污水处理的问题,具有体积小,可在单一池体内完成混合、絮凝、沉淀过程的集成,并保障各阶段的最佳水力条件的效果,其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包括池体,在池体内底部设有通过空心管路形成的上向旋流混合区,上向旋流混合区底部与进水导管连通且进水导管的入口设于池体的外部,上向旋流混合区顶部设置导流罩体,导流罩体包括设于上向旋流混合区上方的导流板,导流板的下方围绕上向旋流混合区中上段设有第一管壁从而在导流罩体与第一管壁之间形成钟罩翻折区,在第一管壁外侧设有絮体成长区。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体,在池体内底部设有通过空心管路形成的上向旋流混合区,上向旋流混合区底部与进水导管连通且进水导管的入口设于池体的外部,上向旋流混合区顶部设置导流罩体,导流罩体包括设于上向旋流混合区上方的导流板,导流板的下方围绕上向旋流混合区中上段设有第一管壁从而在导流罩体与第一管壁之间形成钟罩翻折区,在第一管壁外侧设有絮体成长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体成长区包括设于第一管壁外侧的第二管壁,第二管壁底部与池体内底部连接,第二管壁低于上向旋流混合区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包括两个形成人字形状的导流分板,导流分板端部超出第二管壁所在竖直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设有排泥管,排泥管底部设于第二管壁外侧,排泥管的出口设于池体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池体内顶部设有出水堰,出水堰与出水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底部的尺寸小于池体顶部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导管穿过所述的第二管壁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导管与上向旋流混合区的空心管路相切设置。

  9.一种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将加入设定药剂的污水进入上向旋流混合区,在上向旋流混合区内完成混凝药剂的混合,污水升流至顶端后,沿钟罩翻折区向下折流,随着流速降低,絮体开始初步生成;

  2)在钟罩翻折区末端,污水进入絮体成长区,与絮体成长区所沉积的污泥进行接触絮凝作用,随着流速降低,进一步促进絮体的成长;

  3)污水中絮体完成成长后,经导流板导流,部分翻折进入第二管壁外侧的空间即沉淀区,部分进入池体上部,在上升过程中完成絮体的沉降;

  4)经沉降澄清后的污水,沿出水堰汇入出水管流出,沉淀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定时通过排泥管排至池外。

  说明书

  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散污水处理领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及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沉淀技术作为给水处理中的成熟技术,在自来水处理中有着悠久、广泛的应用,在污水处理领域,常作为深度处理手段进行应用,近年来随着分散污水治理的升温,混凝沉淀在分散污水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混凝沉淀过程的作用机理为:在混凝剂的作用下,水中的胶体与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随着絮体的成长,通过重力或气浮等手段予以分离,从而使水得以澄清。

  在作用过程中,一般认为混凝包含混合与絮凝两个过程,混合过程的目的是使混凝药剂充分混入水中,而絮凝过程则是水中胶体物质脱稳形成絮凝体,絮凝体不断增长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对反应时间、水力条件的要求有着较大区别。

  目前常用的絮凝工艺有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旋流絮凝池、机械絮凝池、网格絮凝池等,混凝沉淀工艺常见的有高密度澄清池、机械搅拌澄清池、脉冲澄清池、水力搅拌澄清池等。

  目前混凝沉淀工艺多适用于大型水处理构筑物,其处理水量相对较大。近年来随着分散污水处理需求量升高,混凝沉淀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一定适用性,但分散污水特征在于水量小、水质水量波动大、来水不均匀,而且,目前现有技术并不适用于设备化的方式进行高效处理。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该沉淀池可实现在单一池体内完成混合、絮凝、沉淀过程的集成,并保障各阶段的最佳水力条件。

  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包括:

  池体,在池体内底部设有通过空心管路形成的上向旋流混合区,上向旋流混合区底部与进水导管连通且进水导管的入口设于池体的外部,上向旋流混合区顶部设置导流罩体,导流罩体包括设于上向旋流混合区上方的导流板,导流板的下方围绕上向旋流混合区中上段设有第一管壁从而在导流罩体与第一管壁之间形成钟罩翻折区,在第一管壁外侧设有絮体成长区。

  所述钟罩翻折区,其直径为上向旋流混合区直径的3倍;

  所述絮体成长区,通过容积设置为50L,保证其水力停留时间为10min~15min,流入的污水在此可与剩余的化学污泥进行接触反应,促进絮体的增大;

  上述的沉淀池结构,污水通过进水导管进入上向旋流混合区,完成混合过程,之后依次通过钟罩翻折区、絮体成长区,完成絮体成长过程,之后经过导流板导流作用,进入沉淀区,沉淀区设计表面负荷为0.5m3/m2h,有利于絮体的沉淀。

  所述絮体成长区包括设于第一管壁外侧的第二管壁,第二管壁底部与池体内底部连接,第二管壁低于上向旋流混合区的高度,第二管壁顶部距离导流板有设定的距离。

  所述导流板包括两个形成人字形状的导流分板,导流分板为斜30度向下布置,其开口面积大于或等于絮体成长区。导流分板端部超出第二管壁所在竖直面设置,这样污水在上涨后,通过导流板的设置,可翻折进入到沉淀区,第二管壁外侧与池体之间的空间为沉淀区。

  所述池体内设有排泥管,排泥管底部设于第二管壁外侧,排泥管的出口设于池体的外部。

  在所述池体内顶部设有出水堰,出水堰与出水管连通,经沉淀分离后上清液通过顶部出水堰排出。

  所述池体底部的尺寸小于池体顶部的尺寸,池体中下部呈倒圆台形状,便于污水从底部到顶部的积累,便于污水的沉淀。

  所述进水导管穿过所述的第二管壁设置。

  所述进水导管与上向旋流混合区的空心管路相切设置,污水通过进水导管沿切线进入,水力停留时间为30s~1min。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方法,采用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

  具体步骤如下:

  1)将加入设定药剂(聚合氯化铝)的污水进入上向旋流混合区,在上向旋流混合区内完成混凝药剂的混合,污水升流至顶端后,沿钟罩翻折区向下折流,随着流速降低,絮体开始初步生成;

  2)在钟罩翻折区末端,污水进入絮体成长区,与絮体成长区所沉积的污泥进行接触絮凝作用,随着流速降低,进一步促进絮体的成长;

  3)污水中絮体完成成长后,经导流板导流,部分翻折进入第二管壁外侧的空间即沉淀区,部分进入池体上部,在上升过程中完成絮体的沉降;

  4)经沉降澄清后的污水,沿出水堰汇入出水管流出,沉淀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定时通过排泥管排至池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整个结构的设置,结构简单,具有小型化特性,可在单一池体内完成混合、絮凝、沉淀过程的集成,并保障各阶段的最佳水力条件,所用絮凝药剂为聚合氯化铝。

  2)本发明通过上向旋流混合区、钟罩翻折区、絮体成长区的设置,可以满足分散污水的水量小、来水不均匀的特点。

  3)本发明通过导流板的设置,可保证絮凝后污水在上涨后通过导流板进入沉淀区,进行有效的沉淀分离。

  4)絮体经沉淀后形成化学污泥,定期通过排泥管排出沉淀池,简单方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