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璧山区“因水施策”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见实效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2024-11-20 11:19:04
  •     今年来,璧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扎实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县创建工作。璧山区共排查出29处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实现全面清零目标。

        谋全局,高位推动

        一是成立以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工作专班,强化组织领导、优化经费保障、高效推动工作,区领导多次组织召开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会,建立周研判、月调度机制,提出整改要求,为有力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统筹调度。区政府分管领导每两月一次定期巡查调度各镇街黑臭水体整治情况,加强督导,跟踪问效;专班办公室不定期召集工作调度会,通报总体进展,逐一剖析存在问题,提出应对处置措施。

        三是印发《璧山区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具体工作措施及完成时间节点,形成29个农村黑臭水体清单及“一水一策”。在全市率先采取“土工管袋+蝥合固化”技术治理12000m3重金属污染底泥。实现29条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氨氮、溶解氧、透明度3项指标平均值均优于标准值,全部完成治理。

        四是打造示范样板,选择七塘镇喜观村、将军村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试点建设,采取一村一策分类施策,探索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取得较好效果,形成典型案例并获得市级工作专班肯定。

        02

        促实效,全面发力

        一是将农村黑臭水体纳入璧山区“智慧河长”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农村水体运维,完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大数据、物联网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中的作用,为管理人员提供任务执行监管和完成情况统计分析,实时定位、查看巡查人员的巡查轨迹和上报问题,派发整改任务并全程跟踪督办直至销号。

        二是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融合基层治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号召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三级院坝会重要的宣讲内容18次,面对面搜集了解村民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要求,形成村民共商、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是持续推进聚居点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管网补短板建设,规范、统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提升泵站的运行维护单位,鼓励已建集中达标处理设施改造为集中资源化利用设施。全区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居民点设施覆盖率已达到100%,2024年新增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村9个。

        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黑臭水体周边采用统一收运、集中处理等模式,规范回收和清运生活垃圾,无乱倒乱堆垃圾现象。全区农村新购置垃圾桶6317个,升级改造四分类投放点位191个,两分类投放点位188个,更新宣传设施198处。

        五是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布病虫情报4期,召开农药减量技术培训会4次,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会和技术培训会5次,开展镇街及业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督导检查8次。完成农药减量示范片建设,完成采购油菜配方肥68吨,完成废弃农膜379吨年度回收任务。

        六是实施小微企业排污监管行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非现场执法、投诉处理、各单位移送线索及反馈情况,扎实开展涉水环境违法案件执法工作。截至目前,立案查处涉水案件共计6件,处罚金额134.5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涉水刑事犯罪案件1件。

        03

        稳治理,长制久清

        一是建立长效运维管护机制。将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建立水体巡查和保洁制度,常态化开展河流巡查,设专人定期巡查和保洁水体。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防止“返黑返臭”。

        二是建立督察考核机制。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生态河长考核,对推进不力的部门和镇街进行通报、约谈。

        三是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清单内的黑臭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对新发现感官判断有难度、确有必要的,开展水质监测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治理措施。

        四是建立日常巡查管护、水质监测评估、公示督察考核、返黑返臭处置等机制,延伸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到村。实行院落积分制管理,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在全市率先通过“三级院坝会”收集治理线索和建议。(澎湃新闻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相关推荐
  • 怀化市凤坪水厂制水工艺进入次氯酸钠消毒时代
  • 天水市曲溪城乡供水工程引水隧洞贯通
  • 璧山区“因水施策”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见实效
  • 海东市城乡供水与平安城区管网并网通水
  • 喀喇沁旗多措并举做好农村供水保障
  • 宣威市持续落实河(湖)长制 水环境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