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文山州完成62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治理率达66.24%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2024-6-21 11:52:47
  •     6月20日,记者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美丽云南建设”2024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始终坚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子,形成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典型实践经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文山州942个行政村中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共计624个,治理率达66.24%,从“后进”迈入了“先进”行列。

        建管并重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走深走实

        强化群众主体作用,明确“乡、村、组”三方责任,建立“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网格长包户”的机制,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户内设施由农户负责管理维护,户外公共设施由村集体负责管理维护,日常的污水管理维护费用由村集体承担,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了“老百姓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良性循环,完成了群众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村寨从脏得“走不进去”到美得“转不出来”的蝶变。全覆盖建立村规民约制度,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化粪池+尾水还田利用)共228座,正常运行率为100%。

        提出“以废治废”模式,结合农村现有废弃设施和各地资源实际,探索出高效、经济的废水、废物“双循环”利用模式。一方面通过改造废弃、闲置沼气池、小水窖、小水塘为农村污水过滤池,累计将78638座废弃沼气池改为化粪池,将358个臭水塘、废弃小水窖改造为村内小景观,实现闲置资源循环利用。另一方面通过污水过滤清洁回田、回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污水变为“施肥水”“灌溉水”“景观水”。

        分类施治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走深走实

        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以用促治、确有实效的原则,结合大部分村庄海拔落差大、群众居住分散等现状,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探索推行4种污水治理模式:

        一是城镇纳管模式。乡镇周边村庄,优先接入污水处理厂纳管处理模式,降低治理成本。

        二是集中收集处理模式。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推行集中收集、设备处理、达标排放模式,提高治理效率。

        三是连片收集模式。集中连片村庄推行“农户小三格+集体大三格+氧化塘/湿地”生态处理模式,促进资源化利用。

        四是分散收集模式。小、散村落和分散住户,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四小园”就近就地消纳模式,杜绝外溢污染。

        各级联动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走深走实

        构建州、县、乡、村、组工作体系,强化上下联动,采取“州统筹+县主导+乡负责+村组织+组落实”形式,推动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向纵深推进。

        加强州统筹,以规划目标为引领,加强技术业务指导,统筹乡村振兴、绿美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厕所革命等各口径项目资金及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强化县主导,充分发挥县级主导作用,建立“党委主导、政府主抓”“处级领导挂联、县级部门挂钩”“乡镇下任务、村组抓落实、群众搞建设”“党员带群众、强村带弱村”管理体系,调动全县工作力量,激发内生动力,探索出马关“五突出五提升”、西畴“四干治污”等治理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法的示范带头作用。

        压实乡负责,各乡(镇)打造一乡一村一示范,乡(镇)业务骨干在治理模式、采购方式、设施设备维护使用等方面强化指导。

        细化村组织,村委会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村的管理制度并纳入村规民约,组建自建委员会培训“农村工匠”,建立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

        抓实组落实,村组负责组织群众,定期开展化粪池清淤、主管检查、污水清理使用,确保设施设备正常发挥作用。群众自管自用,确保污水全部纳管处理、设施全部正常维护和正常使用。(云南网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相关推荐
  • 邯郸这里供水管网升级改造 为期两个月
  • 嵊州富西水厂正式供水 两镇近10万人喝上放心水
  • 文山州完成62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治理率达66.24%
  • 万源市贯通“大管网” 建成“大水厂” 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 盐城市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 农发行婺源县支行成功投放9700万元水利建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