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上潘孙村人工湿地正在沉淀池钢筋绑扎
-
今年初,我区制定出台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4-2016)三年建设计划,确定新增生活污水治理16530户,覆盖全区86个建制村。根据计划,2014年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展茅街道、朱家尖街道率先开始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并逐年向海岛镇推进,力争至2016年底实现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90%以上、农户受益率80%以上。
3月26日,我区首个以德国人工生态湿地模式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环保项目——东港塘头社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并于日前投入运行。塘头村治污终端设施建设的启动标志着我区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面推开。随后,沈家门街道、展茅街道、朱家尖街道等相继启动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
近日,记者在展茅街道上潘孙村人工湿地施工现场看到,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的介质复合型人工湿地已初具雏形。容量40立方米的长方形沉淀池已挖掘完成,施工人员正在对沉淀池内部进行钢筋绑扎。沉淀池一旁的湿地处理区块正在进行基础砖块砌筑。“上潘孙村人工湿地项目预计在8月上旬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可处理上潘孙村居民日常产生的生活污水。”展茅街道城建科副科长张鑫金告诉记者,上潘孙村共有543户居民,多年来,居民普遍通过建造化粪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传统化粪池存在堵塞、渗漏等情况,威胁着渔农村生态环境。”张鑫金说,此次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展茅街道将铺设污水管道15公里,建造介质复合型人工湿地7处,新增受益渔农户700户。
与传统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相比,介质复合型人工湿地(德国PKA湿地)将每户居民生活污水(化粪池、厨房、洗涤等三种污水)通过各自的支管汇集进入PKA湿地前端的沉淀池。经过四级沉淀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无机沉淀物,再利用水泵将沉淀后的中水提升至德国PKA湿地净化处理。湿地铺有五层特殊介质混合层,污水从第一层介质层的布水管流出,往下层层垂直渗透,经过植物、微生物的综合处理后最终达标排放。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可用于农田灌溉。记者从区农林水利围垦局了解到,今年我区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计划新增治污5330户,提升改造1000户,涉及4个街道27个村,预计投资4082万元。目前,沙井村、大展村、黄杨尖村、塘头村、南岙村等8个村已相继启动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下步,其它项目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将陆续启动施工。(普陀新闻网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相关推荐
- 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上潘孙村人工湿地正在沉淀池钢筋绑扎
- 聊城市新水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获得省专项资金100万元
- 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污水处理厂已征收用地60亩 总投资4580万元
- 进贤县军山湖污水处理厂正在对一体化污水箱进行加固焊接槽型钢
- 浙江建德市乾潭镇安仁污水处理厂试运行 配套纳管完成2.9公里
- 浙江镇海区九龙湖长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已完成管线铺设3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