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余姚市大岚镇夏家岭龙角山的姚江,其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总面积2940平方公里,年蓄水量6820万立方米,是全省八大水系之一。近年来,余姚把加快姚江生态保护作为建设‘‘生态市”的重要抓手,着力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使一度污染较重的姚江全线基本恢复Ⅲ类水质,成为全省治理较成功的水系。
一、狠抓工业下山离岸
该市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明确把位于姚江源头的四明山区作为生态涵养保育区,总保护面积为441.01平方公里,区域内对工业实施禁止准入或限制准入,重点发展以生态农、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业为主,文化和森林旅游为辅的相关生态产业。近两年已在四明山区否决相关工业项目20余个,搬迁或关停企业近30家,有效减少了水源上游污染。同时,为消除姚江两岸的工业污染,该市通过关、停、转、迁等多种途径整治姚江沿岸污染重的企业,累计关停重污染企业(车间)120余家。尤其是集中开展了不锈钢、电镀等沿江重点污染行业的专项整治,陆续将姚江两岸30余家不锈钢、电镀、酸洗企业搬迁到远离姚江水系的黄家埠镇、小曹娥镇两个具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的工业功能区,并进行高标准综合治理,彻底消除了重金属对姚江水体的影响。截至目前,年削减废水量882万吨,削减COD(化学耗氧量)8500吨,占姚江COD总量的90%。
二、探索生态修复新措
在四明山区域内对荒山荒地、火烧迹地等宜林地进行限期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对生态保护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进行补植和封育改造,已建成属于姚江源的四明山、大岚、梁弄三乡镇和市林场公益林12.8万亩,生态公益林生物量平均为5.39吨/亩,年均拦蓄水2.89亿立方。在四明山区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特别是水库周边采石场、取土场的生态修复,已累计治理废弃矿山51座,完成了需治理矿山总数的91.9%。在姚江源头2条主要溪道水源汇水区域建设人工湿地,每年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累计投放花鲢、白鲢、草鱼、河蟹、中华鳖等水产品5000万尾。实施沿溪公路两侧生态恢复,确保边坡稳定,防止水土流失,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5.5平方公里。为确保山民在姚江水源涵养中的经济利益,该市对生态公益林全部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并实行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一卡到户’’发放,保证补偿资金能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农户手中。目前已累计向34652户山区农户发放生态效益补偿金2380万元。
三、创新垃圾处理方式
针对山区生活垃圾清运难的实际情况,在山区自行研制并推广使用生活垃圾分类太阳能处理系统。该系统由太阳能热量收集板、消化反应池、污水收集回用系统、臭气导排净化系统、进料口及出料口等设施组成,利用有机垃圾自身携带菌种或外加菌种进行消化反应,以太阳能作为消化反应过程中所需能量,对有机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生物处理。每个消化反应池一般能容纳2000人、60天左右的有机生活垃圾,处理周期通常为45—60天。处理后的有机生活垃圾,不仅无污水、臭气等二次污染,而且还成为毛竹林、花木地、茶园等的最佳生物肥,从而实现资源再生循环。目前四明山已有30个村使用该设施,有效实现了山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目标。
四、统筹治理区域污水
加大投入实施城区和沿江乡镇污水的收集、输送和集中处理工程,近年来共投入17.4亿元,抓好21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优先建设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相继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收集系统一期二期、四明湖环湖截污排污管网、水质自动监测站等大型工程,并投资1.1亿元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共铺设污水主干管40多公里,新建、改建泵站7座,基本形成城区污水收集框架,污水收集量提高6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梁弄、丈亭镇等姚江流域重点乡镇也相继建成了区域污水联网工程,与城市主干管成功对接,形成了全市“南北二纵、东西四横’’的污水收集网络,有效提升了对姚江水质的保护能力。(浙江省环境保护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