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环戊烯醇酮废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25-8-6 10:48:52

公布日:2024.12.24

申请日:2024.08.02

分类号:C07C209/86(2006.01)I;C01D5/06(2006.01)I;C07C211/04(2006.01)I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甲基环戊烯醇酮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甲基环戊烯醇酮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其应用。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向黄细母液中加入脱色剂脱色,固液分离,得到处理液;S2、向步骤S1得到的处理液中加萃取剂萃取除杂,得到萃取液;S3、向步骤S2得到的萃取液中加碱液水解、蒸馏,得到二甲胺水溶液;S4、将步骤S3得到的二甲胺水溶液精馏,得到二甲胺和残液;S5、向步骤S4得到的残液中加入硫酸,得到硫酸盐。本发明通过黄细母液脱色除杂后,再进行碱解回收二甲胺,能有效的减少废水的产生,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实现了降本增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甲基环戊烯醇酮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向黄细母液中加入脱色剂脱色,固液分离,得到处理液;S2、向步骤S1得到的处理液中加萃取剂萃取除杂,得到萃取液;S3、向步骤S2得到的萃取液中加碱液水解、蒸馏,得到二甲胺水溶液;S4、将步骤S3得到的二甲胺水溶液精馏,得到二甲胺和残液;S5、向步骤S4得到的残液中加入硫酸,得到硫酸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脱色剂和黄细母液的比值为8-12kg2m3;和/或步骤S1中所述脱色为:60-85℃下搅拌1-5h;和/或步骤S1中所述固液分离,包括过滤、离心和压滤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萃取剂和处理液的比例为100L:0.5-0.9m3;和/或所述萃取的时间为2-4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碱为生石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碱液的质量浓度为20-40%;和/或所述碱液和萃取液的比例为0.2-0.4m3100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所述精馏的条件为:温度85℃—95℃,时间5-8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所述硫酸的质量浓度为15%,和/或所述硫酸和残液的比例为:1.51

7.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脱色釜、萃取釜、碱解釜和精馏塔。

8.一种回收二甲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方法从黄细母液回收。

9.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方法在生产二甲胺中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方法在生产甲基环戊烯醇酮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甲基环戊烯醇酮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甲基环戊烯醇酮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向黄细母液中加入脱色剂脱色,固液分离,得到处理液;S2、向步骤S1得到的处理液中加萃取剂萃取除杂,得到萃取液;S3、向步骤S2得到的萃取液中加碱液水解、蒸馏,得到二甲胺水溶液;S4、将步骤S3得到的二甲胺水溶液精馏,得到二甲胺和残液;S5、向步骤S4得到的残液中加入硫酸,得到硫酸盐。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脱色剂为活性炭。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脱色剂和黄细母液的比值为8-12kg2m3,优选为10kg2m3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脱色为:60-85℃下搅拌1-5h,优选为80℃下搅拌2h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固液分离,包括过滤、离心和压滤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压滤。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所述萃取剂为有机溶剂,优选为甲苯和/或氯仿。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所述萃取剂和处理液的比例为100L:0.5-0.9m3,优选为100L:0.7m3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所述萃取的时间为2-4h,优选为3h

进一步地,步骤S3中所述碱为生石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碱液的质量浓度为20-40%;优选为32%

进一步地,步骤S3中所述碱液和萃取液的比例为0.2-0.4m3100L;优选为0.3m3100L

进一步地,步骤S4中所述精馏的条件为:温度90℃,时间5h

进一步地,步骤S5中所述硫酸的质量浓度为15%

进一步地,步骤S5中所述硫酸和残液的比例为:1.51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MCP高盐废水中回收二甲胺的方法,利用上述处理方法从黄细母液回收。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上述处理方法在生产二甲胺中的应用。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上述处理方法在生产甲基环戊烯醇酮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黄细母液脱色除杂后,再进行碱解回收二甲胺,能有效的减少废水的产生,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实现了降本增效。

(发明人:陈海兵;汪令洋;湛继宝;杨峰宝;李宁;张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