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有机废水处理流量自调节沉淀池

发布时间:2025-7-23 11:16:15

公布日:2024.12.27

申请日:2024.09.26

分类号:C02F3/12(2023.01)I;B01D21/24(2006.01)I;B01D21/30(2006.01)I;B01D21/34(2006.01)I;C02F101/30(2006.01)N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包括沉淀池主体和曝气池,所述沉淀池主体调节管道,所述调节管道上设有调节控制装置,所述曝气池在所述沉淀池主体超负荷运作时起到缓解沉淀池压力的作用,靠近所述沉淀池主体顶部位置的一侧设有进水管道,所述沉淀池主体底部设有出泥管道,分别计算进水流量与出水流量,通过两个流量计的差值调节电动阀的开度对沉淀池主体实现流量控制,达到自动出水以及调节出水量和排泥量的目的,无须操作人员频繁关注沉淀池的运行状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主体(1)和曝气池(3),与所述沉淀池主体(1)相邻的一侧侧边设有所述曝气池(3),靠近所述沉淀池主体(1)顶部位置的另一侧设有与所述曝气池(3)连通的调节管道(4),所述调节管道(4)上设有调节控制装置,所述曝气池(3)底部设有曝气装置(6);靠近所述沉淀池主体(1)顶部位置的一侧设有进水管道(7),所述进水管道(7)与沉淀池主体(1)之间设有第一电动控制装置,所述第一电动控制装置包括进水泵(11)、进水流量计(12)和进水电动阀(13);靠近所述沉淀池主体(1)的底部位置设有若干个泥斗(2),所述泥斗(2)的底部设有出泥管道(8),所述出泥管道(8)分别连通设有污泥回流管道(9)与污泥排出管道(10),所述出泥管道(8)与所述泥斗(2)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电动控制装置,所述出泥管道(8)与所述污泥回流管道(9)、污泥排出管道(10)之间设有第三电动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主体(1)设有数量为四个的泥斗(2),所述泥斗(2)呈阵列排列且相互贴合的设置在沉淀池主体(1)的底部,相邻两个泥斗(2)之间的上沿相互贴合,所述泥斗(2)的上沿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泥斗(2)的下沿宽度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斗(2)的形状为倒立设置的四凌锥,由数量为四片的斜坡(201)围设形成,靠近所述斜坡(201)底部的位置连通所述出泥管道(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7)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沉淀池主体(1)中部的第一进水管道(701)和与上一道工序连接的第二进水管道(702),所述第二进水管道(702)朝向所述沉淀池主体(1)内水平延伸,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水管道(701)上,所述第一进水管道(701)竖直设置在所述沉淀池主体(1)中部上方,所述进水泵(11)、进水流量计(12)与所述进水电动阀(13)沿所述第二进水管道(702)的水流方向依次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管道(4)的一端朝向所述沉淀池主体(1)内水平延伸,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水管道(701)上,另一端沿所述曝气池(3)的内壁向下延伸,所述调节管道(4)设有沿所述沉淀池主体(1)内壁向下延伸的调节分支管道(40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调节管道(4)靠近曝气池(3)一侧的双向叶轮水泵(401)、设置在所述调节管道(4)靠近所述第一进水管道(701)一侧的第一调节电动阀(402)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分支管道(405)上的第二调节电动阀(40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动控制装置包括出泥支管(15)和设置在出泥支管(15)上的排泥电动阀(19),所述出泥支管(15)、出泥电动阀(14)与所述泥斗(2)的数量相匹配,所述出泥支管(15)的一端与所述泥斗(2)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泥管道(8)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动控制装置包括污泥回流泵(16)、出水流量计(17)、回流电动阀(18)和排泥电动阀(19),所述污泥回流泵(16)与所述出水流量计(17)沿所述出泥管道(8)的泥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回流电动阀(18)设置在与所述出泥管道(8)连通的污泥回流管道(9)上,所述排泥电动阀(19)设置在所述出泥管道(8)连通的污泥排出管道(10)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主体(1)的内壁上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调节分支管道(405)的端部水平高度。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以及满足了实际需求,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一种基于高浓有机废水处理的流量自调节沉淀池,包括沉淀池主体和曝气池,与所述沉淀池主体相邻的一侧侧边设有所述曝气池,靠近所述沉淀池主体顶部位置的另一侧设有与所述曝气池连通的调节管道,所述调节管道上设有调节控制装置,所述曝气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靠近所述沉淀池主体顶部位置的一侧设有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与沉淀池主体之间设有第一电动控制装置,所述第一电动控制装置包括进水泵、进水流量计和进水电动阀;靠近所述沉淀池主体的底部位置设有若干个泥斗,所述泥斗的底部设有出泥管道,所述出泥管道分别连通设有污泥回流管道与污泥排出管道,所述出泥管道与所述泥斗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电动控制装置,所述出泥管道与所述污泥回流管道、污泥排出管道之间设有第三电动控制装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沉淀池主体设有数量为四个的泥斗,所述泥斗呈阵列排列且相互贴合的设置在沉淀池主体的底部,相邻两个泥斗之间的上沿相互贴合,所述泥斗的上沿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泥斗的下沿宽度尺寸。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泥斗的形状为倒立设置的四凌锥,由数量为四片的斜坡围设形成,靠近所述斜坡底部的位置连通所述出泥管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进水管道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沉淀池主体中部的第一进水管道和与上一道工序连接的第二进水管道,所述第二进水管道朝向所述沉淀池主体内水平延伸,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上,所述第一进水管道竖直设置在所述沉淀池主体中部上方,所述进水泵、进水流量计与所述进水电动阀沿所述第二进水管道的水流方向依次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管道的一端朝向所述沉淀池主体内水平延伸,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上,另一端沿所述曝气池的内壁向下延伸,所述调节管道设有沿所述沉淀池主体内壁向下延伸的调节分支管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调节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调节管道靠近曝气池一侧的双向叶轮水泵、设置在所述调节管道靠近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一侧的第一调节电动阀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分支管道上的第二调节电动阀。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电动控制装置包括出泥支管和设置在出泥支管上的排泥电动阀,所述出泥支管、出泥电动阀与所述泥斗的数量相匹配,所述出泥支管的一端与所述泥斗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泥管道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电动控制装置包括污泥回流泵、出水流量计、回流电动阀和排泥电动阀,所述污泥回流泵与所述出水流量计沿所述出泥管道的泥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回流电动阀设置在与所述出泥管道连通的污泥回流管道上,所述排泥电动阀设置在所述出泥管道连通的污泥排出管道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沉淀池主体的内壁上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调节分支管道的端部水平高度。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1、所述第一电动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沉淀池主体的进水量,所述第三电动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沉淀池主体的出水量,通过安装流量计采集沉淀池主体的进水流量和污泥回流量,通过两个流量计的差值调节电动阀的开度对沉淀池主体实现流量控制,达到自动出水以及调节出水量和排泥量的目的,无须操作人员频繁关注沉淀池的运行状态;2、在所述沉淀池主体底部设置若干个泥斗,并在各个泥斗底部安装出泥支管,通过所述第二电动控制装置循环控制各个泥斗出泥,防止出现个别泥斗浓缩沉淀的污泥浓度极高,流动性极差出现堵塞情况;3、在所述泥斗出现堵塞情况时,所述沉淀池中的液面高度过高,所述调节控制装置将所述沉淀池主体中的水体抽出,从而达到控制所述沉淀池主体内水体的目的,提高整个沉淀池主体排泥运行的稳定性。

(发明人:郭罗秀;许刘成;贾宏林;李建华;潘彩云;李明刚;杨成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