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

发布时间:2025-4-20 8:54:11

公布日:2023.08.25

申请日:2023.05.23

分类号:G01N21/15(2006.01)I;G01N21/51(2006.01)I;G01N15/06(2006.01)I;F16F15/02(2006.01)I;F16F15/027(2006.01)I;F16F15/04(2006.01)I;F16F15/28(2006.01)I;

B08B7/02(2006.01)I;B08B1/00(2006.01)I;B08B1/04(2006.01)I

摘要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包括罩盖、罩壳。所述罩盖上设置有能透光的光路窗口;罩壳内腔中设置有光源、前检测器、后检测器和集成电路板;罩盖和罩壳相互罩合连接,罩壳内还设置有振动马达,振动马达与光路窗口相贴。本发明振动马达振动能将振动直接传递至光路窗口处,使附着在光路窗口上的微小颗粒掉落,能够清除光路窗口上的杂物,保证光线的传递,振动马达安装在传感器内部,也不会有漏水的风险。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种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包括:罩盖(1),所述罩盖(1)上设置有能透光的光路窗口(3);罩壳(2),罩壳(2)内腔中设置有光源(4)、前检测器(5)、后检测器(6)和集成电路板(7);其中,罩盖(1)和罩壳(2)相互罩合连接,罩壳(2)内还设置有振动马达(8),振动马达(8)与光路窗口(3)相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上还设置有补充清洁结构,所述补充清洁结构用于对光路窗口(3)外表面进行补充清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充清洁结构包括:清洗电机(9),所述清洗电机(9)固定设置在罩壳(2)内,清洗电机(9)的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一磁片(11);第二磁片(10),所述第二磁片(10)设置在罩盖(1)外端面的光路窗口(3)外侧,第二磁片(10)径向固定地套设在固定轴(12)上,固定轴(12)垂直固定设置在罩盖(1)外端面,第二磁片(10)上沿着半径方向向着光路窗口(3)延伸有延伸杆(13),延伸杆(13)上朝向罩盖(1)外端面固定设置有清洁刷(14)。其中,第一磁片(11)和第二磁片(10)相互吸引且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杆(13)上还设置有防磨垫片,防磨垫片被夹于第二磁片(10)与罩盖(1)外端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上设置有减振结构(23),所述减振结构(23)能够减小罩壳(2)的振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23)包括:减振连接件(15),所述减振连接件(15)用于与罩壳(2)固定连接;阻尼减振器(16),所述阻尼减振器(16)沿所述罩壳(2)的延伸方向,所述阻尼减振器(16)用于设置在所述罩壳(2)的端部;伸缩杆(17),多个所述伸缩杆(17)环绕所述阻尼减振器(16)的周向间隔设置,各个所述伸缩杆(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阻尼减振器(16)和所述减振连接件(15)可活动地连接,各个所述伸缩杆(17)均可伸缩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连接件(15)包括:第一连接环(18),所述第一连接环(18)用于与多个所述伸缩杆(17)连接;第二连接环(19),所述第二连接环(19)用于与所述罩壳(2)连接;固定杆(20),所述固定杆(20)为一个或多个;其中,所述固定杆(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环(18)和所述第二连接环(1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环(18)和所述第二连接环(19)并沿所述罩壳(2)的延伸方向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伸缩杆(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阻尼减振器(16)和第一连接环(18)铰接,各个所述伸缩杆(17)为气动连杆或液压连杆或弹簧连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用于设置在所述罩壳(2)上,以检测所述罩壳(2)的振动大小信息;控制器,所述振动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以将检测到的所述罩壳(2)的振动大小信息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罩壳(2)的振动大小信息来调节各个所述伸缩杆(17)的内部气压或内部液压或弹簧伸缩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减振器(16)包括:配重件(21),所述配重件(21)的重量根据所述罩壳(2)的重量可选择地设置;传动杆(22),所述传动杆(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配重件(21)和所述罩壳(2)可活动地连接,所述传动杆(22)沿其延伸方向可伸缩地设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自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达到了使附着在光路窗口上的微小颗粒掉落,能够清除光路窗口上的杂物,保证光线的传递,且没有漏水风险的效果。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包括:

罩盖,所述罩盖上设置有能透光的光路窗口;

罩壳,罩壳内腔中设置有光源、前检测器、后检测器和集成电路板;

其中,罩盖和罩壳相互罩合连接,罩壳内还设置有振动马达,振动马达与光路窗口相贴。

在本技术方案中,振动马达振动能将振动直接传递至光路窗口处,使附着在光路窗口上的微小颗粒掉落,能够清除光路窗口上的杂物,保证光线的传递,振动马达安装在传感器内部,也不会有漏水的风险。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上还设置有补充清洁结构,所述补充清洁结构用于对光路窗口外表面进行补充清洁。

进一步的,所述补充清洁结构包括:

清洗电机,所述清洗电机固定设置在罩壳内,清洗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一磁片;

第二磁片,所述第二磁片设置在罩盖外端面的光路窗口外侧,第二磁片径向固定地套设在固定轴上,固定轴垂直固定设置在罩盖外端面,第二磁片上沿着半径方向向着光路窗口延伸有延伸杆,延伸杆上朝向罩盖外端面固定设置有清洁刷。

其中,第一磁片和第二磁片相互吸引且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使清洗电机工作能使第一磁片周向转动,则第二磁片在磁吸力的作用下跟着第一磁片同步周向转动,使延伸杆扫过光路窗口,能够使清洁刷清洁光路窗口,通过振动马达和补充清洁结构两种方式相结合,能够保证光路窗口的清洁度,另外,振动马达振动也能对清洁刷进行清洁,保证的清洁刷的清洁度,进一度保证光路窗口能被彻底清洁。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杆上还设置有防磨垫片,防磨垫片被夹于第二磁片与罩盖外端面之间。

在本技术方案中,防磨垫片能够防止第二磁片在转动时与罩盖外端面相互磨损。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上设置有减振结构,所述减振结构能够减小罩壳的振动。

在本技术方案中,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通常会被与其他水质监测设备一起安装在水质监测柜内,当振动马达振动会使罩壳也跟着振动,会影响其他在工作的水质监测设备的检测精度,减振结构减小罩壳的振动,会减少对其他水质监测设备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减振结构包括:

减振连接件,所述减振连接件用于与罩壳固定连接;

阻尼减振器,所述阻尼减振器沿所述罩壳的延伸方向,所述阻尼减振器用于设置在所述罩壳的端部;

伸缩杆,多个所述伸缩杆环绕所述阻尼减振器的周向间隔设置,各个所述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阻尼减振器和所述减振连接件可活动地连接,各个所述伸缩杆均可伸缩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减振连接件包括:

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用于与多个所述伸缩杆连接;

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用于与所述罩壳连接;

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为一个或多个;

其中,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并沿所述罩壳的延伸方向分布。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阻尼减振器和第一连接环铰接,各个所述伸缩杆为气动连杆或液压连杆或弹簧连杆。

进一步的,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

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用于设置在所述罩壳上,以检测所述罩壳的振动大小信息;

控制器,所述振动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以将检测到的所述罩壳的振动大小信息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罩壳的振动大小信息来调节各个所述伸缩杆的内部气压或内部液压或弹簧伸缩量。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减振器包括:

配重件,所述配重件的重量根据所述罩壳的重量可选择地设置;

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配重件和所述罩壳可活动地连接,所述传动杆沿其延伸方向可伸缩地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振动马达振动能将振动直接传递至光路窗口处,使附着在光路窗口上的微小颗粒掉落,能够光路窗口上的杂物,保证光线的传递,振动马达安装在传感器内部,也不会有漏水的风险。

2.使清洗电机工作能使第一磁片周向转动,则第二磁片在磁吸力的作用下跟着第一磁片同步周向转动,使延伸杆扫过光路窗口,能够使清洁刷清洁光路窗口,通过振动马达和补充清洁结构两种方式相结合,能够保证光路窗口的清洁度,另外,振动马达振动也能对清洁刷进行清洁,保证的清洁刷的清洁度,进一度保证光路窗口能被彻底清洁。

3.清洁式浊度、污泥浓度传感器通常会被与其他水质监测设备一起安装在水质监测柜内,当振动马达振动会使罩壳也跟着振动,会影响其他在工作的水质监测设备的检测精度,减振结构减小罩壳的振动,会减少对其他水质监测设备的影响。

(发明人:孙林飞;胡燕新;杨舟;黄建红;顾能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