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4.04.05
申请日:2023.09.23
分类号:F28C1/00(2006.01)I;F28F27/00(2006.01)I;F28F25/02(2006.01)I;F28F25/08(2006.01)I;F28F19/01(2006.01)I;C02F1/00(2023.01)I;F28F25/00(2006.01)N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污水降温装置,解决了工业生产中污水降温处理效率较低、方法复杂、成本过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污水降温装置包括总管、细管、降温格板和污水池,总管的一端连通于污水泵的出口,总管的另一端与细管连通;细管开设有出水孔,并位于污水池上方;降温格板设置于污水池与细管之间。还包括回流装置,回流装置可以实现污水的降温自循环,污水质量达标时进行外送操作,未达标时进行自循环降温操作,直至达到外送标准。应用本申请提供的污水降温装置处理后的污水温度≤35℃,符合污水外送标准,且对比于传统降温方法,污水产生量减少40.07%,污水降温效率提高1.72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总管(1)、细管(2)、降温格板(4)和污水池(9);所述总管(1)的一端连通于污水泵的出口,所述总管(1)的另一端与所述细管(2)连通;所述细管开设有出水孔(3),并位于所述污水池(9)上方;所述降温格板(4)设置于所述污水池(9)与所述细管(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流装置(8),所述回流装置(8)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污水池(9)和所述总管(1),被配置为将所述污水池(9)的污水输送至所述总管(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装置(8)包括回流管(81)、回流手阀(82)和回流泵(83);所述回流管(81)的一端连通于所述总管(1)的上游,所述回流管(81)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污水池(9);所述回流泵(83)和所述回流手阀(82)均设置于所述回流管(81)上,且所述回流手阀(82)位于所述污水池(9)的液面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装置(8)还包括检测装置(84);所述检测装置(84)设置于所述回流管(81)上,并位于所述污水池(9)的液面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池(9)包括相连通的降温处理区域(91)和检测回流区域(92);所述回流装置(8)与所述检测回流区域(92)连通,且所述降温格板(4)设置于所述降温处理区域(91)与所述细管(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和第三挡板(7);所述第一挡板(5)设置于所述降温处理区域(91)的外侧边沿,所述第一挡板(5)顶部高于所述降温处理区域(91)顶面;所述第二挡板(6)设置于所述降温处理区域(91)内,且水平方向位于所述降温格板(4)的外侧,所述第二挡板(6)的顶部高于所述降温处理区域(91)的顶面,且所述第二挡板(6)的底部与所述降温处理区域(91)的底部具有间隔;所述第三挡板(7)设置于所述降温处理区域(91)内,且水平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挡板(6)的靠近所述检测回流区域(92)的一侧;所述第三挡板(7)的顶部低于所述降温处理区域(91)顶面,所述第三挡板(7)的底部与所述降温处理区域(91)的底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与所述总管(1)连通的所述细管(2),且每根所述细管(2)的管道内径为所述总管(1)管道内径的1/6至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细管(2)等间距同平面设置;所述出水孔(3)等间距分布于所述细管(2)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格板(4)放置方式为倾斜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格板(4)材质为不锈钢。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污水降温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业生产中污水降温处理效率较低、方法复杂、成本过高的问题,实现了污水产生量减少40.07%,污水降温效率提高1.72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降温装置,包括总管、细管、降温格板和污水池;总管的一端连通于污水泵的出口,总管的另一端与细管连通;细管开设有出水孔,并位于污水池上方;降温格板设置于污水池与细管之间。污水进入总管,通过总管分流入细管,然后从位于细管上的出水孔流出,以液滴形式自然滴落到降温格板上,污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增加,充分利用空气冷却进行降温,污水液滴经过降温格板后自然滴落进污水池,完成一次降温过程。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出的污水降温装置还包括回流装置,回流装置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污水池和总管,被配置为将污水池的污水输送至总管。污水进入污水池完成一次降温过程后,通过回流装置可以实现降温过程的循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发明提出的污水降温装置中的回流装置,包括回流管、回流手阀和回流泵;回流管的一端连通于总管的上游,回流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污水池;回流泵和回流手阀均设置于回流管上,且回流手阀位于污水池的液面上方。污水进入污水池完成一次降温过程后,回流泵启动,回流手阀打开,污水通过回流管连通于污水池的一端进入总管的上游,再次通过总管分流入细管,进行一次空冷降温,实现污水降温过程的循环。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出的污水降温装置中的回流装置还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设置于回流管上,并位于污水池的液面以下。污水进入污水池完成一次降温过程后,检测装置检测污水温度和污水池液位,当达到外送要求,则外送手阀打开,回流手阀关闭,进行污水外送操作;当检测装置检测污水温度和污水池液位指标未达到外送要求,则回流手阀打开,外送手阀关闭,污水降温循环系统启动,污水通过回流管连通于污水池的一端进入总管的上游,再次通过总管分流入细管,进行空冷降温循环的操作,直至污水达到外送要求。
具体地,本发明提出的污水降温装置中的污水池包括相连通的降温处理区域和检测回流区域;回流装置与检测回流区域连通,且降温格板设置于降温处理区域与细管之间。污水液滴经过降温格板后自然滴落进降温处理区域,完成一次降温过程,降温处理区域和检测回流区域相连通,检测装置在检测回流区域检测污水温度和污水池液位是否达到外送要求,污水池分区以使降温处理过程和检测及回流过程不互相影响,保证外送污水合格,不影响水处理装置下游的污水处理细菌的活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出的污水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第一挡板设置于降温处理区域的外侧边沿,第一挡板顶部高于降温处理区域顶面。第二挡板设置于降温处理区域内,且水平方向位于降温格板的外侧,第二挡板的顶部高于降温处理区域的顶面,且第二挡板的底部与降温处理区域的底部具有间隔。第三挡板设置于降温处理区域内,且水平方向位于第二挡板的靠近检测回流区域的一侧;第三挡板的顶部低于降温处理区域顶面,第三挡板的底部与降温处理区域的底部连接。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用以防止污水从降温格板流下时飞溅到降温处理区域之外,第三挡板用于拦截污水池中的污泥等固态杂物,防止杂物影响回流装置设备的正常运行。
具体地,本发明提出的污水降温装置包括多根与总管连通的细管,且每根细管的管道内径为总管管道内径的1/6至1/2。细管用于将总管中的污水分流,细管管道内径过小,分流后水压过高,影响细管的使用寿命,细管管道内径过大则无法起到分流的作用,且会造成材料浪费,总管管道内径的1/6至1/2是适宜的细管的管道内径。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多根细管等间距同平面设置;出水孔等间距分布于细管上。等间距同平面设置能够充分利用到每根细管,以防因液位不同而造成液体分流不均匀;污水进入细管后从出水孔流出,滴落到降温格板上,出水孔等间距分布有利于使流出的污水液滴均匀分布于降温格板,降温效率更高。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多根细管还可以放射状同平面分布于总管未连通污水泵的一端;出水孔等间距分布于细管上。
具体地,本发明提出的污水降温装置的降温格板放置方式为倾斜放置,倾斜放置增加了污水液滴停留在降温格板上的概率,能够使尽量多的污水接触降温格板,更充分地利用空冷,达到提高降温效率的目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降温格板材质为不锈钢,不锈钢材质在工业应用中耐损耗、耐腐蚀,且不锈钢材质比热容较小,温度变化较快,既能快速高效地降低污水温度,在污水离开格板后又能快速恢复至室温。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降温格板的材质也可以为铝、铜、铁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了使污水通过总管分流到细管,以液滴的形式从细管上的出水孔流下,滴落滞留于降温格板上的方式,不仅延长了污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而且污水与降温格板也发生温度交换,降温方法简单、降温效率较高。并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污水降温装置,代替了使用新鲜冷水给污水降温的方法,直接利用空冷,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人:刘飞;李国军;郭见誉;吕建东;张亮;高新元;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