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系统

发布时间:2025-1-2 14:41:05

公布日:2023.10.20

申请日:2023.08.21

分类号:C02F11/121(2019.01)I;B01D29/085(2006.01)I;C02F11/12(2019.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包括挤压筒、环形滤带组件、挤压凸条、吸水辊、以及接漏斗。本发明一方面不仅有效延长了污泥挤压段的长度,而且污泥和挤压筒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实施挤压迂回多道挤压,同时在双滤带所形成挤压协作下,逐段变大的增压式挤压脱水,避免出现挤压打滑,同时在挤压凸条的挤压和隔离下,改善滤布的滤水性,同时,吸水辊所形成的吸水的挤压下,能够快速带走滤布外表面的泥水,大幅度提高脱水率;另一方面能够保持夹持在污泥挤压段污泥不变动的前提下依次经过各挤压筒,致使污泥连续且逐步被挤压,不仅进泥量均衡保持同等厚度下实施挤压,而且还能够增加脱水后污泥的出泥量和出泥效率。

18.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包括挤压筒、环形滤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筒有多个,且呈左右迂回逐步向上或者上下迂回逐步向左分布,所述的滤布组件包括相向且同步运动的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之间形成污泥入料段、污泥挤压段、污泥出料段,且位于所述污泥挤压段的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呈内外交替的贴合绕过各所述挤压筒形成挤压,其中随着挤压力的逐段增加所述挤压筒的外径逐段变小;所述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部分或全部所述挤压筒周向的挤压凸条、能够与部分或全部所述挤压筒形成挤压配合并能够吸收所述污泥挤压段上层滤布表面所脱出泥水的吸水辊、以及接漏斗,其中所述挤压凸条绕着对应所述挤压筒周向间隔分布并将所述污泥挤压段的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与对应贴合的挤压筒隔开;所述吸水辊与对应所述挤压辊形成挤压并将吸收的水挤压至所述接漏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入料段位于底部的一侧,所述的污泥出料段位于顶部的一侧,所述污泥挤压段内污泥由底部向顶部并左右依次绕过各所述挤压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挤压筒左右迂回分布,且所述污泥挤压段缠绕在各所述挤压筒上所形成缠绕段周长为所缠绕挤压筒周长的1/2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挤压筒对应分为底部挤压筒、中部挤压筒和顶部挤压筒,其中底部挤压筒、中部挤压筒和顶部挤压筒所形成的外径逐段变小;所述污泥挤压段的挤压力逐段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底部挤压筒和中部挤压筒之间的污泥挤压段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为∠1,位于中部挤压筒和顶部挤压筒之间的污泥挤压段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为∠2,其中∠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凸条为尼龙条;和/或,所述吸水辊包括辊本体、套设在所述辊本体外周的吸水体,其中所述辊本体绕自身轴线自由转动,所述吸水体具有弹性且有吸水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漏斗能够避开所述污泥挤压段,且位于对应挤压筒的下方,所述吸水辊和所述污泥挤压段所形成的挤压水滴落至所述接漏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部分或全部所述接漏斗内还设有刮泥组件,其中所述刮泥组件将所述污泥挤压段对应的所述第一滤布或第二滤布表面的泥水刮除、并将所述污泥挤压段的所述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向所述挤压筒挤压以贴合所述挤压凸条和/或所述挤压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挤压筒两端且限制所述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在所述挤压筒长度方向偏移的防跑偏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跑偏组件包括两个防跑偏轮组,各防跑偏轮组包括轴心线与所经过所述第一滤布或第二滤布垂直的纠偏轮、用于安装所述纠偏轮的轮座,其中所述轮座上至少设有一个所述纠偏轮,且各所述纠偏轮绕自身轴线自由转动设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滤水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其包括挤压筒、环形滤带组件,挤压筒有多个,且呈左右迂回逐步向上或者上下迂回逐步向左分布,滤布组件包括相向且同步运动的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之间形成污泥入料段、污泥挤压段、污泥出料段,且位于污泥挤压段的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呈内外交替的贴合绕过各所述挤压筒形成挤压,其中随着挤压力的逐段增加所述挤压筒的外径逐段变小;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部分或全部所述挤压筒周向的挤压凸条、能够与部分或全部所述挤压筒形成挤压配合并能够吸收污泥挤压段上层滤布表面所脱出泥水的吸水辊、以及接漏斗,其中挤压凸条绕着对应挤压筒周向间隔分布并将污泥挤压段的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与对应贴合的挤压筒隔开;吸水辊与对应挤压辊形成挤压并将吸收的水挤压至接漏斗。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污泥入料段位于底部的一侧,污泥出料段位于顶部的一侧,污泥挤压段内污泥由底部向顶部并左右依次绕过各挤压筒。这样的布局方式更有利于所挤压水的收集,同时也避免所挤压水造成不同段挤压的干扰,原因在于:由于一开始所挤压的水量大且容易,即,后挤压的水相对少,若是由上而下,先挤压的水很容易滴落至后挤压的滤布上,造成挤压效率的下降,且也不利于污泥的挤压脱水,反之,先挤压位于后挤压的下方,这样最大化的实现挤压,也避免挤压后水再回落至污泥中现象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多个挤压筒左右迂回分布,且污泥挤压段缠绕在各挤压筒上所形成缠绕段周长为所缠绕挤压筒周长的1/24/5。一般情况下,所形成缠绕至少对应挤压筒周长的3/5左右(大约),这样所形成的包覆更利于脱水,同时也有效的避免滤布相对挤压筒的跑偏。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挤压筒对应分为底部挤压筒、中部挤压筒和顶部挤压筒,其中底部挤压筒、中部挤压筒和顶部挤压筒所形成的外径逐段变小;污泥挤压段的挤压力逐段增大。在此,根据挤压的难以程度进行设计,因为先挤压所需要的力小,后挤压所需要的力大,这样才能达到最近的挤压脱水效果。同时,位于底部挤压筒和中部挤压筒之间的污泥挤压段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为1,位于中部挤压筒和顶部挤压筒之间的污泥挤压段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为∠2,其中∠1<∠2。在此,通过角度的变化,更进一步的改善挤压脱水率。然后,通过滚筒外径变化逐步调整挤压力度,以满足不同位置处所形成挤压力度满足挤压要求,提高出水率,而且外径是逐段变小,并非是逐渐变小,在此,可以说明在某一段内各挤压筒所形成的挤压力可以是恒定的,这样有利于对应段的脱水挤压。

进一步的,底部挤压筒至少有一个,且形成的挤压力为F1;中部挤压筒至少有两个,且形成的挤压力为F2;顶部挤压筒至少有三个,且形成的挤压力为F3,其中F1F2F3。根据实际需要,底部挤压筒有一个,中部挤压筒有两个,顶部挤压筒有五个,其中底部挤压筒位于左侧,两个中部挤压筒上下分布且位于底部挤压筒的左右两侧的上方,五个顶部挤压筒中的四个左右对齐上下分布,还有一个位于左侧中部挤压筒的右上方,同时考虑到安装方便,五个顶部挤压筒的外径相等;两个中部挤压筒的外径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挤压凸条为尼龙条,利用尼龙条的特性,满足挤压需要的同时,更有利于滤布的透水,同时,吸水辊包括辊本体、套设在辊本体外周的吸水体,其中辊本体绕自身轴线自由转动,吸水体具有弹性且有吸水材料制成,常见如海绵。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接漏斗能够避开污泥挤压段,且位于对应挤压筒的下方,吸水辊和污泥挤压段所形成的挤压水滴落至接漏斗。因此,接漏斗能够完成所有挤压产生的水收集,同时采用水管进行集中收集,就不需要定时对各接漏斗进气倒水处理了。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部分或全部接漏斗内还设有刮泥组件,其中刮泥组件将污泥挤压段对应的所述第一滤布或第二滤布表面的泥水刮除、并将污泥挤压段的所述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向所述挤压筒挤压以贴合所述挤压凸条和/或所述挤压筒。在此,可以进一步的说明,刮泥组件的设置不仅为了实现滤布表面的泥水刮除,而且还能够起到压紧贴合形成充分挤压之功效。

此外,双滤带多滚筒挤压脱水装置还包括位于挤压筒两端且限制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在挤压筒长度方向偏移的防跑偏组件。防跑偏组件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第一滤布和第二滤布产生偏移,以影响包覆挤压的效率和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防跑偏组件包括两个防跑偏轮组,各防跑偏轮组包括轴心线与所经过所述第一滤布或第二滤布垂直的纠偏轮、用于安装所述纠偏轮的轮座,其中所述轮座上至少设有一个所述纠偏轮,且各所述纠偏轮绕自身轴线自由转动设置。在此,纠偏轮的设置不仅有效的纠偏,而且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现有污泥脱水时,滤带和挤压所形成的污泥挤压段过短、与滚筒接触挤压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滑所提供的挤压力不足、贴合滤布造成滤布滤水性差,同时所形成挤压力并非逐段变化、以及滤带所形成出泥量少和出泥效率低等缺陷,而本申请通过对污泥浓缩脱水的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巧妙地解决了现有结构的各种不足。采用该脱水装置进行脱水时,先由下部的第二滤布将浓缩后的污泥向左带入污泥入口,污泥通过入口逐步进入由滤带上下贴合所形成的污泥挤压段,并呈迂回经过各挤压筒,其中滚筒和滤带之间的挤压、滤带间的挤压,以实现污泥脱水,且挤压后的污泥自污泥出口排出,因此,与现有的结构相比,本发明一方面不仅有效延长了污泥挤压段的长度,而且污泥和挤压筒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实施挤压迂回多道挤压,同时在双滤带所形成挤压协作下,逐段变大的增压式挤压脱水,避免出现挤压打滑,同时在挤压凸条的挤压和隔离下,改善滤布的滤水性,同时,吸水辊所形成的吸水的挤压下,能够快速带走滤布外表面的泥水,大幅度提高脱水率;另一方面能够保持夹持在污泥挤压段污泥不变动的前提下依次经过各挤压筒,致使污泥连续且逐步被挤压,不仅进泥量均衡保持同等厚度下实施挤压,而且还能够增加脱水后污泥的出泥量和出泥效率。

(发明人:王方清;庄利华;王浩程;杨对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