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启动方法

发布时间:2024-11-26 11:01:50

公布日:2023.11.17

申请日:2023.09.01

分类号:C02F11/04(2006.01)I;C02F11/00(2006.01)I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在启动阶段通过调节膜区的固体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沼气循环强度和膜通量,实现污泥运行浓度的快速提升以及动态膜层快速形成,使得膜区的跨膜压差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值,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生产效能。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AnDMBR的启动阶段,控制膜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015d,固体停留时间为3050d,同时控制膜区沼气的循环强度为010m3/(m2·h),促进动态膜层快速形成;S2,在AnDMBR的稳定运行阶段,当动态膜层形成后,增大沼气的循环强度,利用沼气在膜表面产生错流,将跨膜压差控制510kP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在AnDMBR的启动阶段,膜通量为28LMH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动态膜层在1天内快速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在AnDMBR的稳定运行阶段,主反应区的污泥浓度为3050g/L,膜区的污泥浓度为3560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沼气的循环强度为2535m3/(m2·h)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沼气在膜表面产生错流的错流流速为0.10.3m/s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在AnDMBR的稳定运行阶段,所述膜区的膜出水的总固含量TS210g/L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在启动阶段通过调节膜区的固体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沼气循环强度和膜通量,实现污泥运行浓度的快速提升以及动态膜层快速形成,使得膜区的跨膜压差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值,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生产效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AnDMBR的启动阶段,控制膜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015d,固体停留时间为3050d,同时控制膜区沼气的循环强度为010m3/(m2·h),促进动态膜层快速形成;

S2,在AnDMBR的稳定运行阶段,当动态膜层形成后,增大沼气的循环强度,利用沼气在膜表面产生错流,将跨膜压差控制510kPa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在AnDMBR的启动阶段,膜通量为28LMH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动态膜层在1天内快速形成。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在AnDMBR的稳定运行阶段,主反应区的污泥浓度为3050g/L,膜区的污泥浓度为3560g/L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沼气的循环强度为2535m3/(m2·h)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沼气在膜表面产生错流的错流流速为0.10.3m/s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在AnDMBR的稳定运行阶段,所述膜区的膜出水的总固含量TS210g/L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还具有以下几点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在启动阶段通过调节膜区的固体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沼气循环强度和膜通量,实现污泥运行浓度的快速提升以及动态膜层快速形成,使得膜区的跨膜压差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值,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生产效能;

2、本发明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在启动前期采用较短的水利停留时间、较长的固体停留时间以及较小的沼气循环强度,实现了污泥运行浓度的提升及动态膜的快速形成,使得膜区的跨膜压差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值,之后依据设计工况调节水力停留时间、固体停留时间以及沼气循环强度,保持膜区的跨膜压差,实现反应器的长效稳定运行;

3、本发明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操作简单,在短时间内即可实现污泥运行浓度的提升及动态膜的形成,减小了反应器启动的时间成本,且能依据工艺目标获得较稀的消化泥液或澄清消化液,便于资源化回收,提高了反应器的生产效能,可以推广。

4、本发明的污泥厌氧消化AnDMBR动态膜的启动方法,可在短时间内使得膜区的跨膜压差达到510kPa,膜通量达到28LMH,维持AnDMBR系统稳定运行超过50天。

(发明人:王志伟;吴炜;周博;戴若彬;王雪野;吴娇;姚峥;李玥;林静;陈祺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