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1.24
申请日:2023.10.23
分类号:C02F9/00(2023.01)I;C02F1/00(2023.01)N;C02F1/32(2023.01)N;C02F1/40(2023.01)N;C02F3/30(2023.01)N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单元,用于承接生活污水,将污水中的漂浮物拦截;提升泵井,用于承接格栅单元过滤后的污水;隔油初沉池,用于承接提升泵井内的污水;第一污水提升装置,位于提升泵井内;调节池,用于承接隔油初沉池内的污水,所述调节池与隔油初沉池之间通过溢流口连通;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用于将调节池内的污水进行处理;以及第二污水提升装置,位于调节池内,用于将调节池内的污水送至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内;使得调节池内的污水中的含泥沙量和含油污量均位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后续污水处理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污水油污较多时污水处理效率多的情况,使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高效的处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单元(1),用于承接生活污水,将污水中的漂浮物拦截;提升泵井(2),用于承接格栅单元(1)过滤后的污水;隔油初沉池(3),用于承接提升泵井(2)内的污水;第一污水提升装置(6),位于提升泵井(2)内,所述第一污水提升装置(6)用于将提升泵井(2)内的污水提升至隔油初沉池(3)内;调节池(4),用于承接隔油初沉池(3)内的污水,所述调节池(4)与隔油初沉池(3)之间通过溢流口(8)连通;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5),用于将调节池(4)内的污水进行处理;以及第二污水提升装置(7),位于调节池(4)内,用于将调节池(4)内的污水送至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5)内;其中,所述溢流口(8)位于隔油初沉池(3)和调节池(4)深度方向的中部段位置,所述溢流口(8)内设置有启闭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污水提升装置(6)包括第一出水口(61)和第二出水口(62),所述第一出水口(61)位于提升泵井(2)内,所述第二出水口(62)与隔油初沉池(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污水提升装置(7)包括第三出水口(71)和第四出水口(72),所述第三出水口(71)位于调节池(4)内,所述第四出水口(72)与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5)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调节池(4)的深度方向所述第三出水口(71)位于溢流口(8)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5)包括依次连通的预脱硝池(51)、厌氧池(52)、缺氧池(53)、好氧池(54)、沉淀池(55)和中间水池(56),所述好氧池(54)内设置有组合型填料(9),所述第四出水口(72)与预脱硝池(5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脱硝池(51)与厌氧池(52)连通处位于预脱硝池(51)和厌氧池(52)的最低水位处,所述厌氧池(52)和缺氧池(53)的连通处位于厌氧池(52)和缺氧池(53)的最高水位处,所述缺氧池(53)和好氧池(54)的连通处位于缺氧池(53)和好氧池(54)的最低水位处,所述好氧池(54)和沉淀池(55)的连通处位于好氧池(54)和沉淀池(55)的最高水位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5)的最高水位大于中间水池(56)的最高水位,所述沉淀池(55)和中间水池(56)之间设置有溢流槽(10),所述溢流槽(10)的最低水位小于沉淀池(55)和中间水池(56)的最高水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脱硝池(51)和厌氧池(52)内设置有气搅拌系统(11),所述缺氧池(53)内设置有缺氧曝气系统(12),所述好氧池(54)内设置有曝气系统(13)。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5)内设置有硝化液回流系统(14)和污泥回流系统(15),所述硝化液回流系统(14)用于将好氧池(54)内的部分污水运输至缺氧池(53)内,所述污泥回流系统(15)用于将沉淀池(55)内的部分污泥运输至预脱硝池(5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系统(15)包括第一污泥出口(151)和第二污泥出口(152),所述第一污泥出口(151)与预脱硝池(51)连通,所述第二污泥出口(152)连通有储泥池(16)。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具有油污的污水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单元,用于承接生活污水,将污水中的漂浮物拦截;提升泵井,用于承接格栅单元过滤后的污水;隔油初沉池,用于承接提升泵井内的污水;第一污水提升装置,位于提升泵井内,所述第一污水提升装置用于将提升泵井内的污水提升至隔油初沉池内;调节池,用于承接隔油初沉池内的污水,所述调节池与隔油初沉池之间通过溢流口连通;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用于将调节池内的污水进行处理;以及第二污水提升装置,位于调节池内,用于将调节池内的污水送至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内;其中,所述溢流口位于隔油初沉池和调节池深度方向的中部段位置,所述溢流口内设置有启闭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经收集管网收集后首先通过格栅单元将污水中的漂浮物、垃圾、悬浮物过滤,之后污水流入提升泵井内,并通过第一污水提升装置将污水提升至隔油初沉池内,此时,通过启闭机构将溢流口关闭,隔油初沉池内的水位将逐渐上升,当水位上升至隔油初沉池的高水位位置时,通过启闭机构打开溢流口,此时污水将逐渐通过溢流口进入调节池内,在此过程中,由于油污的密度较小,因此油污会处于隔油初沉池内的高水位附近,而从溢流口进入调节池内的污水中含油污的量非常少,同时,砂石等的密度较大,将沉淀进入隔油初沉池底部,最终使得调节池内的污水中的含泥沙量和含油污量均位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后续污水处理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污水油污较多时污水处理效率多的情况,使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高效的处理。
优选的,所述第一污水提升装置包括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提升泵井内,所述第二出水口与隔油初沉池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出口位于提升泵井内,会使得提升泵井内的污水被搅拌,因此不易在提升泵井内出现大量沉淀,在使用中,不需要频繁对提升泵井进行停机清理,污水处理效率高。
优选的,所述第二污水提升装置包括第三出水口和第四出水口,所述第三出水口位于调节池内,所述第四出水口与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出口位于调节池内,会使得调节池内的污水被搅拌,因此不易在调节池内出现大量沉淀,在使用中,不需要频繁对调节池进行停机清理,污水处理效率高。
优选的,沿着调节池的深度方向所述第三出水口位于溢流口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调节池内的污水起到更好的搅拌效果,有效避免污水在调节池内出现沉淀和分层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通的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中间水池,所述好氧池内设置有组合型填料,所述第四出水口与预脱硝池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厌氧、缺氧和好氧等微生物的处理,使得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氮和磷等被大量吸附、降解,处理后的水通过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后即可达到处理效果,处理效率较高。
优选的,所述预脱硝池与厌氧池连通处位于预脱硝池和厌氧池的最低水位处,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的连通处位于厌氧池和缺氧池的最高水位处,所述缺氧池和好氧池的连通处位于缺氧池和好氧池的最低水位处,所述好氧池和沉淀池的连通处位于好氧池和沉淀池的最高水位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之间的连通处如此设计,能够延长污水在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内的留存时间,保证污水能够被微生物有效处理,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的最高水位大于中间水池的最高水位,所述沉淀池和中间水池之间设置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的最低水位小于沉淀池和中间水池的最高水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溢流槽能够使得沉淀池内的上层清水进入中间水池内,提高沉淀池的过滤效果,同时由于溢流槽的最低水位小于沉淀池和中间水池的最高水位,因此沉淀池内的水溢流进入溢流槽后,会在溢流槽中存留一定时间后再溢流进入中间水池,可通过溢流槽内沉淀物的量判断污水处理效果,同时通过溢流槽能够进行二次沉淀,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优选的,所述预脱硝池和厌氧池内设置有气搅拌系统,所述缺氧池内设置有缺氧曝气系统,所述好氧池内设置有曝气系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气搅拌系统、缺氧曝气系统和曝气系统能够对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内的污水进行搅拌,使得污水不易在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内出现大量沉淀,能够降低预脱硝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的清理频次,减少停机次数,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硝化液回流系统和污泥回流系统,所述硝化液回流系统用于将好氧池内的部分污水运输至缺氧池内,所述污泥回流系统用于将沉淀池内的部分污泥运输至预脱硝池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污泥回流系统能够将沉淀池内的部分活性泥运输至预脱硝池内,以使得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内的活性泥保持在较佳的范围内,通过硝化液回流系统能够提升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能够让污水处理后符合排放标准。
优选的,所述污泥回流系统包括第一污泥出口和第二污泥出口,所述第一污泥出口与预脱硝池连通,所述第二污泥出口连通有储泥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污泥出口能够将部分泥排出,避免沉淀池内泥较多时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调节池内的污水中的含泥沙量和含油污量均位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后续污水处理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污水油污较多时污水处理效率多的情况,使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高效的处理;第一污水提升装置的第三出口位于调节池内,会使得调节池内的污水被搅拌,因此不易在调节池内出现大量沉淀,在使用中,不需要频繁对调节池和一体化污水处理单元进行停机清理,只需要定期对沉砂池进行清理,污水处理效率高;通过提升泵井能够应对污水管网中的流量波动,通过控制第一污水提升装置的流量,即可控制注入隔油初沉池内污水的量,有效避免进入隔油初沉池内污水流量出现波动时,导致隔油初沉池内水位低于溢流口或高于最高水位的情况,保证在污水管网出现流量波动时也能够正常且高效的对污水进行处理。
(发明人:罗丰;吉强;胡志武;雷明坤;唐伟华;周期望;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