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含氮磷废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24-3-18 10:51:27

公布日:2023.05.23

申请日:2022.12.30

分类号:C02F9/00(2023.01)I;C02F3/30(2023.01)I;C02F3/12(2023.01)I;C02F1/04(2023.01)N;C02F1/44(2023.01)N;C02F1/28(2023.01)N;C02F101/10(2006.01)N;C02F101/

16(2006.01)N;C02F101/30(2006.01)N;C02F101/38(2006.01)N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废水中的有机氮通过好氧菌的作用转化为氨氮,氨氮再通过硝化菌和亚硝化菌将其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将好氧池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通过缺氧池中的反硝化菌,将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反硝化转化为氮气从水中逸出;经过厌氧和缺氧处理后的废水再釆用活性污泥法,使好氧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对废水进行加压,使得水分子通过RO膜,通过淡水集水管道进行收集得到淡水,废水中的盐份和大分子有机物被截留在浓水中,本发明通过在前端设置预处理系统将废水的有机物浓度降低,减少蒸发系统处理量,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废水中的有机氮通过好氧菌的作用转化为氨氮,氨氮再通过硝化菌和亚硝化菌将其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S2:将好氧池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通过缺氧池中的反硝化菌,将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反硝化转化为氮气从水中逸出;S3:经过厌氧和缺氧处理后的废水再釆用活性污泥法,使好氧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并且通过MBR膜池生化系统的提高污泥浓度,增强生化系统的容积负荷;S4:对废水进行加压,使得水分子通过RO膜,通过淡水集水管道进行收集得到淡水,废水中的盐份和大分子有机物被截留在浓水中,通过浓水收集管进行收集得到浓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废水进入RO之前设置一道保障装置,避免因MBR膜池异常导致CODSS浓度升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障装置采用活性炭过滤器,用以去除一部分有机物和SS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RO膜采用海水淡化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淡水经过RO膜进一步处理后回用于闭式冷却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浓水通过蒸发器进一步浓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釆用三效蒸发,废水经过蒸发器后废水中的盐份被浓缩,浓缩后的含盐废水经过结晶装置结晶成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含氮磷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废水中的有机氮通过好氧菌的作用转化为氨氮,氨氮再通过硝化菌和亚硝化菌将其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S2:将好氧池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通过缺氧池中的反硝化菌,将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反硝化转化为氮气从水中逸出;S3:经过厌氧和缺氧处理后的废水再釆用活性污泥法,使好氧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并且通过MBR膜池生化系统的提高污泥浓度,增强生化系统的容积负荷;S4:对废水进行加压,使得水分子通过RO膜,通过淡水集水管道进行收集得到淡水,废水中的盐份和大分子有机物被截留在浓水中,通过浓水收集管进行收集得到浓水。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在废水进入RO之前设置一道保障装置,避免因MBR膜池异常导致CODSS浓度升高。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保障装置采用活性炭过滤器,用以去除一部分有机物和SS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RO膜采用海水淡化膜。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淡水经过RO膜进一步处理后回用于闭式冷却塔。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浓水通过蒸发器进一步浓缩。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釆用三效蒸发,废水经过蒸发器后废水中的盐份被浓缩,浓缩后的含盐废水经过结晶装置结晶成盐。

本发明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废水浓缩之前,采用生化的方法去除有机物,通过在生化系统中设置缺氧池,通过反硝化菌的作用将总氮浓度降低,从而减少进入膜浓缩系统的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本发明釆用MBR膜池代替传统的二沉池及生物填料提高生化系统的污泥浓度,增强生化系统的容积负荷。

(发明人:吉剑;周良明;张新锋;史宝厅;周元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