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23-7-12 14:53:39

公布日:2022.08.02

申请日:2021.02.01

分类号:C02F3/30(2006.01)I;C02F3/28(2006.01)I;C02F3/12(2006.01)I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包含污水处理环节和厨余垃圾处理环节,生活污水在污水处理环节依次经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MBR膜池处理后成为达标水,厨余垃圾处理环节采用的是生物化水工艺,厨余垃圾经厨余垃圾处理环节化水后产出含有氮、磷和有机物的厨余污水;厨余污水进入厌、缺氧池中作为污水处理碳源,并同生活污水一同经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MBR膜池处理后成为达标水。本发明利用厨余垃圾化水工艺将厨余垃圾化成含有氮、磷和有机物的厨余污水作为污水处理的碳源,减少污水处理环节反硝化阶段碳源不足的问题,又协同污水处理工艺将厨余污水净化为达标水,解决了厨余污水无法直排和处理困难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包含污水处理环节和厨余垃圾处理环节,生活污水在污水处理环节依次经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MBR膜池处理后成为达标水,其特征在于,厨余垃圾处理环节采用的是生物化水工艺,厨余垃圾经厨余垃圾处理环节化水后产出含有氮、磷和有机物的厨余污水;厨余污水进入厌氧池和缺氧池中作为污水处理碳源,并同生活污水一同经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MBR膜池处理后成为达标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厌氧池、缺氧池中的厨余污水分别为所述进入厌氧池、缺氧池的生活污水的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余污水的碳源贡献率为20%-3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余垃圾经所述厨余垃圾处理环节化水处理后,残渣和污泥量为3%-5%,残渣含水率为90%-9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余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去除可浮性油类物质后再导入至所述厌氧池、缺氧池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余垃圾处理环节的处理温度为35℃-4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余污水的pH为4-7。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余污水的水质为:CODcr为2000-6000mg/L,NH3-N为5-10mg/L,TN为20-80mg/L,TP为5-15mg/L。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缺氧池中的所述厨余污水与所述生活污水的部分第一混合液回流至所述厌氧池中,将所述好氧池中的所述厨余污水与所述生活污水的部分第二混合液回流至所述缺氧池中,将所述MBR膜池中的污泥回流至所述好氧池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液回流量为Q,所述第二混合液回流量为2Q,所述污泥回流量为4Q。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某种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社区端分布式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包含污水处理环节和厨余垃圾处理环节,生活污水在污水处理环节依次经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MBR膜池处理后成为达标水,其特征在于,厨余垃圾处理环节采用的是生物化水工艺,厨余垃圾经厨余垃圾处理环节化水后产出含有氮、磷和有机物的厨余污水;厨余污水进入厌氧池和缺氧池中作为污水处理碳源,并同生活污水一同经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MBR膜池处理后成为达标水。

优选的,所述进入厌氧池、缺氧池中的厨余污水分别为所述进入厌氧池、缺氧池的生活污水的1%-1‰。

优选的,所述厨余污水的碳源贡献率为20%-30%。

优选的,所述厨余垃圾经所述厨余垃圾处理环节化水处理后,残渣和污泥量为3%-5%,残渣含水率为90%-95%。

优选的,所述厨余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去除可浮性油类物质后再导入至所述厌氧池、缺氧池中。

优选的,所述厨余垃圾处理环节的处理温度为35℃-40℃。

优选的,所述厨余污水的pH为4-7。

优选的,所述厨余污水的水质为:CODcr为2000-6000mg/L,NH3-N为5-10mg/L,TN为20-80mg/L,TP为5-15mg/L。

优选的,将所述缺氧池中的所述厨余污水与所述生活污水的部分第一混合液回流至所述厌氧池中,将所述好氧池中的所述厨余污水与所述生活污水的部分第二混合液回流至所述缺氧池中,将所述MBR膜池中的污泥回流至所述好氧池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混合液回流量为Q,所述第二混合液回流量为2Q,所述污泥回流量为4Q。

本发明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工艺,将厨余垃圾化水工艺和污水处理工艺结合在一起,利用厨余垃圾生物化水工艺将厨余垃圾化成含有氮、磷和有机物的液态厨余污水作为污水处理环节的碳源,减少污水处理环节反硝化阶段碳源不足的问题,提高脱氮除磷效果,又协同污水处理工艺将厨余污水净化为达标水,同时也解决了厨余污水有机物浓度高无法直排和处理困难的问题。

(发明人:董兆力;陈银霞;李尔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