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含油污水处理工艺

发布时间:2023-4-11 15:23:05

公布日:2022.11.15

申请日:2022.08.30

分类号:C02F9/10(2006.01)I;C02F1/40(2006.01)I;B01D17/04(2006.01)I;B01D17/05(2006.01)I;B01D17/02(2006.01)I;C02F1/02(2006.01)I;

C02F101/32(2006.01)N

摘要

本发明涉及含油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其中一种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容器,容器顶部连通有进液管,进液管贯穿容器并延伸至第二腔室的内部,容器底部连通有破乳管,破乳管贯穿容器并延伸至第二腔室的内部,第二腔室的内部安装有用于承接破乳管内液体的第一引流板和用于承接进液管内液体的第二引流板。该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含油污水撞击在第二引流板上,分散并被第二引流板引向搅和空间,破乳液撞击在第一引流板上,分散并被第一引流板引向搅和空间,通过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之间的相互配合,便于促使含油污水与破乳液较为充分地混合,且上述结构简单,区别于复杂的搅拌结构,同时该结构小巧且实用。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容器(1),所述容器(1)的内部设有分液板(14)、稳流器(3)和分隔折板(5)并将容器(1)的内部空间分成第一腔室(6)、第二腔室(8)、第三腔室(16)和第四腔室(17),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顶部连通有进液管(4),所述进液管(4)贯穿容器(1)并延伸至第二腔室(8)的内部,所述容器(1)底部连通有破乳管(10),所述破乳管(10)贯穿容器(1)并延伸至第二腔室(8)的内部;所述第二腔室(8)的内部安装有用于承接破乳管(10)内液体的第一引流板(24)和用于承接进液管(4)内液体的第二引流板(26),所述第一引流板(24)和第二引流板(26)左右交错设置,且第一引流板(24)与第二引流板(26)相互靠近的一侧相隔,并形成用于液体碰撞的搅和空间;所述第一引流板(24)倾斜设置,用于将破乳管(10)内射出的液体引向搅和空间,所述第二引流板(26)倾斜设置,用于将进液管(4)内射出的液体引向搅和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8)的内部安装有混液支架(11),所述混液支架(11)上安装所述第一引流板(24)和第二引流板(26),所述分隔折板(5)上铰接有波动板(12),所述波动板(12)与所述分隔折板(5)的侧壁形成向下的开口;所述波动板(12)与所述分隔折板(5)通过弹簧(21)连接;所述混液支架(11)的一端通过铰接轴(22)铰接在容器(1)的内壁上,所述混液支架(11)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波动板(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8)的底部安装有导流台(18),所述导流台(18)的顶部设有用于导流泥渣的导流斜面(19);所述导流斜面(19)靠近波动板(12)的一端高于导流斜面(19)靠近污泥管(9)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4)的底部还连通有抵触管(7),所述抵触管(7)的底部开口抵触在第二引流板(26)上;且第二引流板(26)靠近抵触管(7)的一侧用于对所述抵触管(7)的底部开口封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板(24)上设有用于促进液体分散的第一散液杆(25);所述第二引流板(26)上设有用于促进液体分散的第二散液杆(27)。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流器(3)包括固定安装在容器(1)内的边框(34),边框(34)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横板(28),相邻两个横板(28)之间形成流经间隙(29);相邻两个流经间隙(29)之间,位于下方流经间隙(29)的底部安装有折叠封堵结构,所述折叠封堵结构顶部设置有连接杆(31),所述连接杆(31)贯穿横板(28)并延伸至位于上方的流经间隙(29)内,且连接杆(3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浮力杆(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带有通孔的透液板(2),所述透液板(2)与稳流器(3)之间存在间隔;透液板(2)用于削弱液体进入第四腔室(17)时所造成的波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封堵结构包括与横板(28)连接的分隔布(33),所述分隔布(3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32),所述支撑杆(32)与所述连接杆(31)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封堵结构包括多个相互铰接的折叠板(38),位于底部的折叠板(38)与横板(28)铰接,位于顶部的折叠板(38)与所述连接杆(31)固定连接。

10.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废液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废液卸料到接料箱内,搅拌并加热,促使废液完全溶解;S2、废液预处理,过滤掉废液中的泥渣,接料箱内余下物为含油污水;S3、将含油污水输送至加热罐加热,使得含油污水的温度上升至85-95℃;S4、将加热后的含油污水输送至含油污水处理装置进行油、水和泥渣进行三相分离;S5、通过废气处理设备对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油污水处理装置,不通过搅拌结构的情况下亦能够促进破乳液与含油废水的混合,从而促进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容器,所述容器的内部设有分液板、稳流器和分隔折板并将容器的内部空间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容器顶部连通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贯穿容器并延伸至第二腔室的内部,所述容器底部连通有破乳管,所述破乳管贯穿容器并延伸至第二腔室的内部;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安装有用于承接破乳管内液体的第一引流板和用于承接进液管内液体的第二引流板,所述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左右交错设置,且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相互靠近的一侧相隔,并形成用于液体碰撞的搅和空间;所述第一引流板倾斜设置,用于将破乳管内射出的液体引向搅和空间,所述第二引流板倾斜设置,用于将进液管内射出的液体引向搅和空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安装有混液支架,所述混液支架上安装所述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所述分隔折板上铰接有波动板,所述波动板与所述分隔折板的侧壁形成向下的开口;所述波动板与所述分隔折板通过弹簧连接;所述混液支架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在容器的内壁上,所述混液支架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波动板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安装有导流台,所述导流台的顶部设有用于导流泥渣的导流斜面;所述导流斜面靠近波动板的一端高于导流斜面靠近污泥管的一端。

作为本发明所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进液管的底部还连通有抵触管,所述抵触管的底部开口抵触在第二引流板上;且第二引流板靠近抵触管的一侧用于对所述抵触管的底部开口封堵。

作为本发明所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引流板上设有用于促进液体分散的第一散液杆;所述第二引流板上设有用于促进液体分散的第二散液杆。

作为本发明所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稳流器包括固定安装在容器内的边框,边框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横板,相邻两个横板之间形成流经间隙;相邻两个流经间隙之间,位于下方流经间隙的底部安装有折叠封堵结构,所述折叠封堵结构顶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横板并延伸至位于上方的流经间隙内,且连接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浮力杆。

作为本发明所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容器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带有通孔的透液板,所述透液板与稳流器之间存在间隔;透液板用于削弱液体进入第四腔室时所造成的波动。

作为本发明所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折叠封堵结构包括与横板连接的分隔布,所述分隔布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折叠封堵结构包括多个相互铰接的折叠板,位于底部的折叠板与横板铰接,位于顶部的折叠板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

一种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废液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废液卸料到接料箱内,搅拌并加热,促使废液完全溶解;废液预处理,过滤掉废液中的泥渣,接料箱内余下物为含油污水;将含油污水输送至加热罐加热,使得含油污水的温度上升至85-95℃;将加热后的含油污水输送至含油污水处理装置进行油、水和泥渣进行三相分离;通过废气处理设备对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

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含油污水撞击在第二引流板上,分散并被第二引流板引向搅和空间,破乳液撞击在第一引流板上,分散并被第一引流板引向搅和空间,通过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之间的相互配合,便于促使含油污水与破乳液较为充分地混合,从而便于后续油水的分离,且上述结构简单,区别于复杂的搅拌结构,同时该结构也可以小巧化设计,实用性高。

2、该含油污水处理装置,通过进液管内含油污水对第二引流板形成的冲击力与弹簧的支撑力相互配合,能够促使混液支架往复摆动,进而促使波动板可以往复摆动,波动板摆动时便于将位于第二腔室底部的泥渣拨向污泥管,以便于污泥管后续对泥沙的排出。

3、该含油污水处理装置,通过折叠封堵结构与浮力杆之间的相互配合,当液面上涨到位于上方的流经间隙内时,位于上方流经间隙内的浮力杆会随之上升,浮力杆上升通过连接杆拖动位于底部流经间隙内的折叠封堵结构上升,进而位于底部的流经间隙会被封堵,此时第一腔室内的液体波动就不便于通过被封堵的流经间隙传递到第四腔室内,这种结构能够一定程度上削弱第一腔室内液体波动对第四腔室内液体波动的影响,同时不影响含油污水由第一腔室流入第四腔室。

(发明人:陈世跃;王昊浩;鲍庆广;章烈锋;孙丽丽;黄绪明;王旭杰;张硕;王亚波;徐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