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22-3-5 9:19:16

申请日2020.12.18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48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泥膜生化池和高效沉淀池,泥膜生化池包括生化池和内置于生化池内的二沉池,极大地缩减了占地面积;通过在泥膜生化池的各生化区内分别上下交替设置多个折流板以形成多个流向依次相反的折流室,使得污水在各个生化区内沿着向上的折流室和向下的折流室上下翻流,实现竖向推流式混合,从而减少了搅拌装置的数量,降低了污水的处理能耗,大大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在对污水进行生化沉淀处理后,通过连通高效沉淀池,使得沉淀效率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总磷和SS的去除,整个系统高效紧凑,结构优化,占地面积小,有利于改善污水处理效果,实现优质出水。

1642144796.pn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泥膜生化池,包括生化池和二沉池,所述生化池包括呈环形排布且依次首尾连通的第一生化区、第二生化区、第三生化区以及第四生化区,所述第一生化区设有污水进口端,所述第四生化区设有污水出口端,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的出水端均设有半隔墙,所述第一生化区与所述第四生化区之间设有全隔墙,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以及所述第四生化区内分别上下交替设置多个折流板以形成多个流向依次相反的折流室用于对污水进行竖向推流式混合,所述二沉池呈圆形设置于所述生化池的环形区域中间,且与所述生化池连通;

高效沉淀池,包括顺次连通的混凝区、磁粉混合区、絮凝区以及沉淀区,所述混凝区与所述二沉池连通,所述沉淀区连通用于排出澄清水的出水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隔墙上开设有用于水流通过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的上方设有用于控制污水流量的控制闸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半隔墙的两侧均设有固定生物膜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以及所述第四生化区的底部均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连通鼓风机房用于对各所述生化区进行充氧并调节氧气的溶解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包括环形进水渠、环形出水渠以及沉淀主槽,所述环形进水渠连通所述污水出口端与所述沉淀主槽,所述环形出水渠连通所述沉淀主槽与所述混凝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上方设置集水槽用于收集处理后的澄清水经由所述出水管排出,所述沉淀区中部设置斜管区,所述斜管区下方设置刮泥机,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集泥坑,所述集泥坑连接有污泥循环回流管以及磁粉污泥回收管,所述污泥循环回流管连接至所述絮凝区底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AC加药装置、第一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以及磁种回收装置,所述PAC加药装置连接至所述泥膜生化池以及所述混凝区,所述第一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连接至所述絮凝区,所述磁种回收装置的磁粉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磁粉混合区,所述磁种回收装置的磁粉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磁粉污泥回收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泥储池、污泥浓缩池以及污泥处理间,所述磁种回收装置连通所述污泥储池,所述污泥处理间连接有第二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泥膜生化池前端的曝气沉砂池,所述曝气沉砂池连通所述泥膜生化池,所述曝气沉砂池前端设有用于隔离污物的格栅。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区、所述磁粉混合区以及所述絮凝区内均设有搅拌器。

说明书

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大,难以适应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紧张的现状;同时随着水处理要求的提高,传统单一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较高的能耗、且难以保证更高的出水质量。因此在单位污水处理占地面积上,设计一种节省占地面积、并能提高污水处理的出水质量的污水处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大且能耗高、污水处理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泥膜生化池,包括生化池和二沉池,所述生化池包括呈环形排布且依次首尾连通的第一生化区、第二生化区、第三生化区以及第四生化区,所述第一生化区设有污水进口端,所述第四生化区设有污水出口端,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的出水端均设有半隔墙,所述第一生化区与所述第四生化区之间设有全隔墙,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以及所述第四生化区内分别上下交替设置多个折流板以形成多个流向依次相反的折流室用于对污水进行竖向推流式混合,所述二沉池呈圆形设置于所述生化池的环形区域中间,且与所述生化池连通;

高效沉淀池,包括顺次连通的混凝区、磁粉混合区、絮凝区以及沉淀区,所述混凝区与所述二沉池连通,所述沉淀区连通用于排出澄清水的出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半隔墙上开设有用于水流通过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的上方设有用于控制污水流量的控制闸门。

进一步地,各所述半隔墙的两侧均设有固定生物膜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以及所述第四生化区的底部均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连通鼓风机房用于对各所述生化区进行充氧并调节氧气的溶解量。

进一步地,所述二沉池包括环形进水渠、环形出水渠以及沉淀主槽,所述环形进水渠连通所述污水出口端与所述沉淀主槽,所述环形出水渠连通所述沉淀主槽与所述混凝区。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上方设置集水槽用于收集处理后的澄清水经由所述出水管排出,所述沉淀区中部设置斜管区,所述斜管区下方设置刮泥机,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集泥坑,所述集泥坑连接有污泥循环回流管以及磁粉污泥回收管,所述污泥循环回流管连接至所述絮凝区底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PAC加药装置、第一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以及磁种回收装置,所述PAC加药装置连接至所述泥膜生化池以及所述混凝区,所述第一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连接至所述絮凝区,所述磁种回收装置的磁粉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磁粉混合区,所述磁种回收装置的磁粉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磁粉污泥回收管。

进一步地,还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泥储池、污泥浓缩池以及污泥处理间,所述磁种回收装置连通所述污泥储池,所述污泥处理间连接有第二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泥膜生化池前端的曝气沉砂池,所述曝气沉砂池连通所述泥膜生化池,所述曝气沉砂池前端设有用于隔离污物的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区、所述磁粉混合区以及所述絮凝区内均设有搅拌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泥膜生化池和高效沉淀池,泥膜生化池包括生化池和二沉池,通过将将二沉池内置套入在生化池内,实现了反应、沉淀、出水的一体化;相较于以往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布局极大地缩减了占地面积;通过在泥膜生化池的各生化区内分别上下交替设置多个折流板以形成多个流向依次相反的折流室,使得污水在各个生化区内沿着向上的折流室和向下的折流室上下翻流,实现竖向推流式混合,从而减少了搅拌装置的数量,极大地降低了污水的处理能耗,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在对污水进行生化沉淀处理后,通过连通高效沉淀池,使得沉淀效率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总磷和SS的去除,整个系统高效紧凑,结构优化,占地面积小,且进一步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果,有利于实现优质出水。

(发明人:霍国友;孟庆杰;刘自敏;李琼辉;李佳;李仲伟;欧阳旭;艾斯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