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醚废水的高效预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21-2-4 8:13:08

申请日 20170614

公开(公告)日 20201106

IPC分类号 C02F1/461; C02F1/463; C02F101/3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醚废水的高效预处理方法,将聚醚废水用HCl调节pH为2~6,通入装有铁、活性炭碳负载氧化铈填料的反应器中反应,在填料层的底部通入空气,将出水的pH用NaOH调节为8‑9,沉淀过滤排出。本发明利用铁碳产生的电池效应,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其中低位铁为阳极,电位高的碳为阴极,电极反应中得到的新生态的[H]具有较强的活性,能与废水中的许多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废水中有机物的结构和特征,使有机物发生断链、开环等化学反应,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和COD去除效果,为废水的后续处理达标排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聚醚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0%~70%,B/C比从0.15提高到了0.5‑0.67。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聚醚废水的高效预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将聚醚废水用酸调节pH为2~6,通入装有铁、活性炭负载氧化铈填料的反应器中反应,在填料层的底部通入空气,将出水的pH用碱调节为8-9,沉淀过滤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填料层中铁碳质量比为1~2:1,氧化铈的负载量为0.1%~0.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聚醚废水在铁碳层中的停留时间为60~120min。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铁碳层底部通入空气,气水体积比为2~6: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酸为HCl。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碱为NaOH。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聚醚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0%~7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处理后的聚醚废水BOD5/COD比达到0.5-0.67。

说明书

一种聚醚废水的高效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聚醚废水的高效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聚醚废水由反应不完全的原料包括甘油、丙二醇、苯乙烯、丙烯腈、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及副反应产物包括低分子聚合单体和高分子聚醚等组成,污染物种类多、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水质波动较大、难生化降解,属于公认的难处理有机化工废水之一。此类废水常规生化处理流程长、成本高、占地多、效率低。

目前,聚醚废水的预处理方法较多,CN102372402 B采用催化氧化反应预处理聚醚废水,使废水的B/C比(BOD5/COD,衡量废水可生化性的指标。其值<0.3,说明废水的可生化性差,其值≥0.3,说明废水的可生化性好)可以控制在0.42-0.65,但是预处理反应需要同时加入催化剂和氧化剂才能实现;施汉良的《聚醚废水处理方案研究》中采用聚合硫酸铁和聚合硫酸铝对聚醚废水进行化学混凝,COD去除率达到40%以上,但对废水的可生化性并没有改善;张斌在《陶瓷膜处理聚醚废水通量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中利用陶瓷膜技术处理聚醚废水,截留大部分大分子聚醚多元醇,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但是膜的再生和维护成本较高。

因此,本发明针对聚醚废水的特点,在常规铁碳微电解的基础上,开发出高效的铁、活性炭负载氧化铈催化氧化预处理方法,充分利用氧化铈储氧、高效电子转移能力,对废水COD的去除和可生化性的提高有显著的效果,可为后续生化处理设施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醚废水的高效预处理方法,可以改变现有技术存在的成本高、占地大、效率低等问题,能够有效去除废水的COD、大大提高其可生化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将聚醚废水用HCl调节pH为2~6,通入装有铁、活性炭碳负载氧化铈填料的反应器中反应,在填料层的底部通入空气,将出水的pH用NaOH调节为8-9,沉淀过滤排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填料层中铁碳质量比为1~2:1,氧化铈的负载量为0.1%~0.2%;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聚醚废水在铁碳层中的停留时间为60~120min;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铁碳层底部通入空气,气水体积比为2~6:1;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废水入水的pH调节为2~6,出水的pH调节为8~9。

该方法是利用铁碳产生的电池效应,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其中低位铁为阳极,电位高的碳为阴极,电极反应中得到的新生态的[H]具有较强的活性,能与废水中的许多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废水中有机物的结构和特征,使有机物发生断链、开环等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降解COD的目的。

本发明使废水在改性的铁碳填料层中发生铁碳微电解、絮凝沉淀、催化氧化等多种反应,大大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和COD去除效果,为废水的后续处理达标排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聚醚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0%~70%,B/C比从0.15提高到了0.5-0.67。

发明人 (李荣;崔凤霞;段大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