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设备

发布时间:2021-1-25 9:03:01

申请日 2020.04.15

公开(公告)日 2021.01.12

IPC分类号 C02F1/52; C02F101/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其提高废水中的有机成分与絮凝剂混合的效果,提高对废水中有机成分的处理效果,提高实用性,包括罐体,罐体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还包括支撑格栅、加料管、驱动电机、混合筒、支柱和皮带,支撑格栅横向安装于放置腔的下半区域,支撑格栅将放置腔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上腔室的右半区域竖向设置有隔板,隔板将上腔室隔成左侧的混合室和右侧的过滤室,还包括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多组搅拌杆、从动皮带轮、支撑板、第四轴承、转轴、驱动齿轮、主动皮带轮、齿环、若干搅动板、废水管、出水管和排污管,并在排污管上设置有排污阀。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包括罐体(1),罐体(1)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格栅(2)、加料管(3)、驱动电机(4)、混合筒(5)、支柱(6)和皮带(7),所述支撑格栅(2)横向安装于放置腔的下半区域,支撑格栅(2)将放置腔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的右半区域竖向设置有隔板(8),所述隔板(8)将上腔室隔成左侧的混合室和右侧的过滤室,所述混合室的内底壁上设置有第一轴承(9),所述支柱(6)的底端插入至第一轴承(9)内,支柱(6)的顶端与混合筒(5)的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混合筒(5)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并在工作腔的内底壁中部设置有第二轴承(10),混合筒(5)的顶端设置有圆形溢流孔(11),罐体(1)的顶端设置有安装孔,并在安装孔内安装有第三轴承(12),所述第三轴承(12)位于第二轴承(10)的正上方,所述加料管(3)的底端穿过圆形溢流孔(11)伸入至工作腔内并插入至第二轴承(10)内部,加料管(3)的顶端穿过第三轴承(12)至罐体(1)的顶端,并在加料管(3)上设置有多组搅拌杆(13),加料管(3)的底端连通设置有多组出料孔(14),加料管(3)的上半区域设置有从动皮带轮(15),隔板(8)左端的上半区域设置有支撑板(16),并在支撑板(16)的顶端设置有第四轴承(17),所述驱动电机(4)安装于罐体(1)的顶端,并在驱动电机(4)的底部输出端设置有转轴(18),所述转轴(18)的底端伸入至混合室内并插入至第四轴承(17)内部,并在转轴(18)上设置有驱动齿轮(19)和主动皮带轮(20),所述主动皮带轮(20)与从动皮带轮(15)通过所述皮带(7)传动连接,混合筒(5)的外侧顶部设置有齿环(21),所述齿环(21)的外侧设置有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与驱动齿轮(19)啮合,混合筒(5)的外侧设置有若干搅动板(22),罐体(1)的顶端设置有与混合室相通的废水管(23),罐体(1)的右端中部设置有与过滤室相通的出水管(24),罐体(1)的右端底部设置有与下腔室相通的排污管(25),并在排污管(25)上设置有排污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室的内底壁上设置有若干支杆(26),并在若干支杆(26)的顶端均设置有万向支撑轮(27),若干所述万向支撑轮(27)的顶端均与混合筒(5)的底端贴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理电机(28)、两组滑杆(29)、往复丝杠(30)和刮板(31),所述刮板(31)和两组滑杆(29)均位于下腔室内,并在刮板(31)的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均设置有左右贯通的限位孔,所述两组滑杆(29)的左端均与下腔室的左侧壁连接,两组滑杆(29)的右端分别穿过两组限位孔并与下腔室的右侧壁连接,刮板(31)的中部设置有左右贯通的穿孔,所述清理电机(28)安装于罐体(1)的左端,清理电机(28)的右侧输出端自罐体(1)的左端伸入至下腔室内并与往复丝杠(30)的左端连接,所述往复丝杠(30)的右端穿过穿孔,并在往复丝杠(30)的外侧设置有与其配合的丝杠螺母(32),所述丝杠螺母(32)固定安装于穿孔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31)的右侧底部设置有活动板(33),所述活动板(33)的顶端与刮板(31)的右侧底部通过铰链连接,活动板(33)的底端为弧形结构,并且活动板(33)的底端与下腔室的内底壁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室内横向设置有过滤网(34),所述过滤网(34)位于出水管(24)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管(23)的底端位于圆形溢流孔(11)的正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底端设置有支撑底座(35)。

说明书

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在对这些有机废水进行处理时,需要首先使用絮凝剂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处理,使有机成分生产絮凝沉淀;现有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包括罐体,罐体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并在放置腔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放置腔隔成混合腔和沉淀腔,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孔,罐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水管和投料管,罐体的右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出水管和排污管;现有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使用时,有机废水通过进水管导入至混合腔内,通过投料管往混合腔内投入絮凝剂,通过絮凝剂使废水中的有机成分生产絮凝体,然后废水进入沉淀腔内进行静置沉淀,上清液通过出水管排出,通过排污管将沉淀导出;现有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使用中发现,废水中的有机成分与絮凝剂混合的效果较差,导致对废水中的有机成分处理不充分,导致实用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废水中的有机成分与絮凝剂混合的效果,提高对废水中有机成分的处理效果,提高实用性的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包括罐体,罐体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还包括支撑格栅、加料管、驱动电机、混合筒、支柱和皮带,所述支撑格栅横向安装于放置腔的下半区域,支撑格栅将放置腔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的右半区域竖向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上腔室隔成左侧的混合室和右侧的过滤室,所述混合室的内底壁上设置有第一轴承,所述支柱的底端插入至第一轴承内,支柱的顶端与混合筒的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混合筒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并在工作腔的内底壁中部设置有第二轴承,混合筒的顶端设置有圆形溢流孔,罐体的顶端设置有安装孔,并在安装孔内安装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位于第二轴承的正上方,所述加料管的底端穿过圆形溢流孔伸入至工作腔内并插入至第二轴承内部,加料管的顶端穿过第三轴承至罐体的顶端,并在加料管上设置有多组搅拌杆,加料管的底端连通设置有多组出料孔,加料管的上半区域设置有从动皮带轮,隔板左端的上半区域设置有支撑板,并在支撑板的顶端设置有第四轴承,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罐体的顶端,并在驱动电机的底部输出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底端伸入至混合室内并插入至第四轴承内部,并在转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和主动皮带轮,所述主动皮带轮与从动皮带轮通过所述皮带传动连接,混合筒的外侧顶部设置有齿环,所述齿环的外侧设置有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与驱动齿轮啮合,混合筒的外侧设置有若干搅动板,罐体的顶端设置有与混合室相通的废水管,罐体的右端中部设置有与过滤室相通的出水管,罐体的右端底部设置有与下腔室相通的排污管,并在排污管上设置有排污阀。

优选的,所述混合室的内底壁上设置有若干支杆,并在若干支杆的顶端均设置有万向支撑轮,若干所述万向支撑轮的顶端均与混合筒的底端贴紧。

优选的,还包括清理电机、两组滑杆、往复丝杠和刮板,所述刮板和两组滑杆均位于下腔室内,并在刮板的前半区域和后半区域均设置有左右贯通的限位孔,所述两组滑杆的左端均与下腔室的左侧壁连接,两组滑杆的右端分别穿过两组限位孔并与下腔室的右侧壁连接,刮板的中部设置有左右贯通的穿孔,所述清理电机安装于罐体的左端,清理电机的右侧输出端自罐体的左端伸入至下腔室内并与往复丝杠的左端连接,所述往复丝杠的右端穿过穿孔,并在往复丝杠的外侧设置有与其配合的丝杠螺母,所述丝杠螺母固定安装于穿孔处。

优选的,所述刮板的右侧底部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顶端与刮板的右侧底部通过铰链连接,活动板的底端为弧形结构,并且活动板的底端与下腔室的内底壁接触。

优选的,所述过滤室内横向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出水管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废水管的底端位于圆形溢流孔的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罐体的底端设置有支撑底座。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有机废水处理用絮凝沉淀装置,废水通过废水管导入至混合筒内,将絮凝剂加入加料管,絮凝剂通过加料管底端的出料孔导出至混合筒内,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转轴转动,转轴上的主动皮带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皮带轮以及加料管转动,通过加料管上的搅拌杆对混合筒内的废水和絮凝剂进行初步混合,初步混合后的废水和絮凝剂通过圆形溢流孔溢流到混合室内,转轴上的驱动齿轮带动齿环以及混合筒缓慢旋转,通过混合筒外侧的搅动板对混合室内的废水和絮凝剂进行缓慢搅拌,进一步对废水和絮凝剂进行搅拌,提高废水中的有机成分与絮凝剂混合的效果,絮凝剂使废水中的有机成分生产絮凝沉淀,然后对沉淀通过支撑格栅沉积在下腔室内,上清液通过过滤室后自出水管排出,提高对废水中有机成分的处理效果,提高实用性。

发明人 (杨建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