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罐耙料结构

发布时间:2020-5-13 8:28:15

  申请日2019.12.30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IPC分类号B08B9/38; B08B1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包括驱动机构、导轨机构、控制机构以及耙料机构。驱动机构的侧面与导轨机构的侧面滑动连接,导轨机构的侧面末端与控制机构连接。耙料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控制机构连接。耙料机构包括耙料杆,耙料杆的两末端分别连接有滚轮,滚轮与导轨机构滚动连接。耙料杆上开设有倒换槽,倒换槽上设置有若干个耙齿,若干个耙齿与倒换槽滑动连接。驱动机构带动耙料机构在导轨机构上作往复运动,将料盘上的污泥往返爬出至排出口。控制机构计算耙料机构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实时变化的距离,对耙料机构做出相应的控制。耙料机构在往返运动中通过倒换耙齿的位置,将污泥一次性耙出至排出口,节省了耙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导轨机构、控制机构以及耙料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侧面与所述导轨机构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导轨机构的侧面末端与所述控制机构连接;所述耙料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控制机构连接;所述耙料机构包括耙料杆,所述耙料杆的两末端分别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导轨机构滚动连接;所述耙料杆上开设有倒换槽,所述倒换槽上开设有倒换槽,所述倒换槽上设置有若干个耙齿,若干个所述耙齿与所述倒换槽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轮、第一固定杆、第一伸缩杆、第一滑块、第二电机、第二转轮、第二固定杆、第二伸缩杆以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轮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的中心处连接,所述第一滑块的的内侧面与所述导轨机构的一边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的中心处连接,所述第二滑块的的内侧面与所述导轨机构的另一边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可采用正反转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可采用正反转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机构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平行,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滑块的内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滑块的内侧面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器、第一行程开关以及第二行程开关;所述控制器同时与所述第一行程开关和所述第二行程开关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第一行程开关和所述第二行程开关的开关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程开关和所述第二行程开均采用无源接近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齿呈梳齿型分布在所述耙料杆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齿采用合金材质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齿与所述倒换槽可拆卸连接。

  说明书

  一种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随之发展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在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剩余产物,污泥只有10%左右通过堆肥等技术处理后回用到土地,大约20%以上采用填埋,另有更少量采用焚烧和建材利用等,其余大部分随意外运,随处处置,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的发展环境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

  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已相对成熟,如欧洲主要方式是填埋和土地利用,北美地区一直是农用为主,日本以焚烧后做建材为主、农用与填埋为辅。

  现有的技术中,将污泥从污泥处理罐中清理处理出去用的是大型耙料机和简易耙料机,虽然能将污泥很快爬出至污泥处理罐,但是体型庞大,占地面积较大;而简易的耙料机虽然简单占地较少,但是结构太过简陋,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将污泥处理罐中的污泥清理出去。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污泥处理罐的耙料结构,用于清理污泥处理罐中的污泥,包括驱动机构、导轨机构、控制机构以及耙料机构。驱动机构的侧面与导轨机构的侧面滑动连接,导轨机构的侧面末端与控制机构连接。耙料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控制机构连接。耙料机构包括耙料杆,耙料杆的两末端分别连接有滚轮,滚轮与导轨机构滚动连接。耙料杆上开设有倒换槽,倒换槽上设置有若干个耙齿,若干个耙齿与倒换槽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驱动机构带动耙料机构在导轨机构上作往复运动,将料盘上的污泥往返爬出至排出口。控制机构计算耙料机构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实时变化的距离,对耙料机构做出相应的控制。耙料机构在往返运动中通过倒换耙齿的位置,将污泥一次性耙出至排出口,节省了耙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优化为: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轮、第一固定杆、第一伸缩杆、第一滑块、第二电机、第二转轮、第二固定杆、第二伸缩杆以及第二滑块;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轮的一端连接,第一转轮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杆的一端连接,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第一伸缩杆的一端连接,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的中心处连接,第一滑块的的内侧面与导轨机构的一边滑动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转轮的一端连接,第二转轮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杆的一端连接,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伸缩杆的一端连接,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的中心处连接,第二滑块的的内侧面与导轨机构的另一边滑动连接。

  进一步优化为:第一电机可采用正反转电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正转时,第一滑块带动耙齿正向运动,将污泥清理至排出口。第一电机反转时,第一滑块带动耙齿反向运动,将污泥清理至排出口排出口,实现在一次的往复运动中将污泥耙出至污泥处理罐。

  进一步优化为:第二电机可采用正反转电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机正转时,第二滑块带动耙齿正向运动,将污泥清理至排出口。第二电机反转时,第二滑块带动耙齿反向运动,将污泥清理至排出口排出口,实现在一次的往复运动中将污泥耙出至污泥处理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驱动机构驱动耙料机构在导轨机构上进行往返运动,将污泥耙出,具有动力强,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进一步优化为:导轨机构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平行,第一导轨的外侧面与第一滑块的内侧面滑动连接。第二导轨的外侧面与第二滑块的内侧面滑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分别同时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作往复运动的目的。

  进一步优化为: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器、第一行程开关以及第二行程开关。控制器同时与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电连接,控制器接收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的开关信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传输开关控制信号至控制器。

  进一步优化为: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均采用无源接近开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需要接入电源,非接触式,具有免维护,节省了维护费用和人力输出费用,而且环保,使用性价比高。

  进一步优化为:耙齿呈梳齿型分布在耙料杆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梳齿型的耙齿耙出污泥时阻力小,有利于进行一次性清理污泥。

  进一步优化为:耙齿采用合金材质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合金材质的耙齿刚性强,结实不易损坏,能一次性耙出较多污泥,工作效率高。

  进一步优化为:耙齿与倒换槽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检修或更换新梳齿。(发明人何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