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工艺

发布时间:2019-10-23 14:05:39

  申请日2019.08.20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01/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降低煤粉上升过程中发生急速下落的可能性,提高安全系数;包括滤池、前支撑杆、后支撑杆、前转动杆、后转动杆、缠绕柱和转动盘,滤池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滤池顶侧壁连通设置有放置口,滤池上方设置有导轮,导轮上设置有钢丝绳,滤池内部设置有放置板,放置板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放置板顶侧壁连通设置有多组微口,前支撑杆后侧壁设置有卡槽,后支撑杆设置有放置孔,卡槽和放置孔处分别设置有前滚珠轴承和后滚珠轴承;还包括三组延长杆、操作环、棘轮、防回转杆、第一弹簧、固定杆、底板、限位板和限位环。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滤池(1)、前支撑杆(2)、后支撑杆(3)、前转动杆(4)、后转动杆(5)、缠绕柱(6)和转动盘(7),滤池(1)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滤池(1)顶侧壁连通设置有放置口,滤池(1)上方设置有导轮(8),导轮(8)上设置有钢丝绳(9),滤池(1)内部设置有放置板(10),放置板(10)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放置板(10)顶侧壁连通设置有多组微口,钢丝绳(9)一端与放置板(10)连接,钢丝绳(9)另一端与缠绕柱(6)外侧壁连接,前支撑杆(2)后侧壁设置有卡槽,后支撑杆(3)设置有放置孔,卡槽和放置孔处分别设置有前滚珠轴承(11)和后滚珠轴承,前转动杆(4)和后转动杆(5)分别与前滚珠轴承(11)和后滚珠轴承键连接,前转动杆(4)后端和后转动杆(5)前端分别与缠绕柱(6)前侧壁和后侧壁中央区域连接,后转动杆(5)后端与转动盘(7)前侧壁中央区域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组延长杆(12)、操作环(13)、棘轮(14)、防回转杆(15)、第一弹簧(16)、固定杆(17)、底板(18)、限位板(19)和限位环(20),所述三组延长杆(12)两端分别与转动盘(7)外侧壁和操作环(13)内侧壁连接,前支撑杆(2)、后支撑杆(3)和固定杆(17)均与底板(18)顶侧壁连接,所述棘轮(14)中央区域设置有转动孔,前转动杆(4)穿过转动孔并且与棘轮(14)键连接,棘轮(14)圆周外壁上设置有斜齿状结构(21),所述固定杆(17)上半区域设置有连通孔,所述防回转杆(15)左端穿过连通孔、第一弹簧(16)和限位环(20),并且限位环(20)内侧壁与防回转杆(15)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6)左端和右端分别与限位环(20)右侧壁和固定杆(17)左侧壁紧密接触,防回转杆(15)右端与限位板(19)左侧壁中央区域连接,限位板(19)左侧壁与固定杆(17)右侧壁紧密接触,防回转杆(15)左侧壁与棘轮(14)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组第二弹簧(22),所述四组第二弹簧(22)顶端分别与放置板(10)底侧壁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手(23)、挡板(24)和旋转环(25),所述把手(23)穿过旋转环(25)并且把手(23)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操作环(13)后侧壁顶端和挡板(24)前侧壁中央区域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渡环(26)和拉环(27),所述过渡环(26)与限位板(19)连接,所述拉环(27)穿过过渡环(2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转动杆(28),所述防转动杆(28)底端与防回转杆(15)顶端连接,连通孔内顶端设置有左右向连通防转动槽,防转动杆(28)插入防转动槽内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加强杆(29)和右加强杆,所述左加强杆(29)和右加强杆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固定杆(17)和底板(18)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卡环(30)和后卡环,所述前卡环(30)和后卡环内侧壁分别与缠绕柱(6)外侧壁前端和后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31),所述支撑板(31)右端与固定杆(17)左侧壁连接,支撑板(31)顶端与第一弹簧(16)底端接触。

  说明书

  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是一种用于对有机废水进行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装置,其在污水处理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滤池、前支撑杆、后支撑杆、前转动杆、后转动杆、缠绕柱和转动盘,滤池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滤池顶侧壁连通设置有放置口,滤池上方设置有导轮,导轮上设置有钢丝绳,滤池内部设置有放置板,放置板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放置板顶侧壁连通设置有多组微口,钢丝绳一端与放置板连接,钢丝绳另一端与缠绕柱外侧壁连接,前支撑杆后侧壁设置有卡槽,后支撑杆设置有放置孔,卡槽和放置孔处分别设置有前滚珠轴承和后滚珠轴承,前转动杆和后转动杆分别与前滚珠轴承和后滚珠轴承键连接,前转动杆后端和后转动杆前端分别与缠绕柱前侧壁和后侧壁中央区域连接,后转动杆后端与转动盘前侧壁中央区域连接;现有的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使用时,滤池内部有污水,导轮需外界进行支撑,放置板内部放置有煤粉,转动转动盘,在前滚珠轴承和后滚珠轴承的作用下,前转动杆、后转动杆和缠绕柱均可转动,从而钢丝绳缠绕在缠绕柱的长度变化,从而放置板的高度发生变化,转动转动盘使放置板下降,煤粉对废水内污物进行吸附,吸附完毕后,反向转动转动盘使放置板上升,然后将煤粉取下;现有的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使用中发现,煤粉向上提升过程中,需使用的力较大,从而煤粉上升过程中易造成煤粉急速下落,导致人员受伤,安全系数较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煤粉上升过程中发生急速下落的可能性,提高安全系数的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滤池、前支撑杆、后支撑杆、前转动杆、后转动杆、缠绕柱和转动盘,滤池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滤池顶侧壁连通设置有放置口,滤池上方设置有导轮,导轮上设置有钢丝绳,滤池内部设置有放置板,放置板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放置板顶侧壁连通设置有多组微口,钢丝绳一端与放置板连接,钢丝绳另一端与缠绕柱外侧壁连接,前支撑杆后侧壁设置有卡槽,后支撑杆设置有放置孔,卡槽和放置孔处分别设置有前滚珠轴承和后滚珠轴承,前转动杆和后转动杆分别与前滚珠轴承和后滚珠轴承键连接,前转动杆后端和后转动杆前端分别与缠绕柱前侧壁和后侧壁中央区域连接,后转动杆后端与转动盘前侧壁中央区域连接;还包括三组延长杆、操作环、棘轮、防回转杆、第一弹簧、固定杆、底板、限位板和限位环,所述三组延长杆两端分别与转动盘外侧壁和操作环内侧壁连接,前支撑杆、后支撑杆和固定杆均与底板顶侧壁连接,所述棘轮中央区域设置有转动孔,前转动杆穿过转动孔并且与棘轮键连接,棘轮圆周外壁上设置有斜齿状结构,所述固定杆上半区域设置有连通孔,所述防回转杆左端穿过连通孔、第一弹簧和限位环,并且限位环内侧壁与防回转杆固定连接,第一弹簧左端和右端分别与限位环右侧壁和固定杆左侧壁紧密接触,防回转杆右端与限位板左侧壁中央区域连接,限位板左侧壁与固定杆右侧壁紧密接触,防回转杆左侧壁与棘轮接触。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四组第二弹簧,所述四组第二弹簧顶端分别与放置板底侧壁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把手、挡板和旋转环,所述把手穿过旋转环并且把手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操作环后侧壁顶端和挡板前侧壁中央区域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过渡环和拉环,所述过渡环与限位板连接,所述拉环穿过过渡环。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防转动杆,所述防转动杆底端与防回转杆顶端连接,连通孔内顶端设置有左右向连通防转动槽,防转动杆插入防转动槽内部。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左加强杆和右加强杆,所述左加强杆和右加强杆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固定杆和底板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前卡环和后卡环,所述前卡环和后卡环内侧壁分别与缠绕柱外侧壁前端和后端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滤池法有机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右端与固定杆左侧壁连接,支撑板顶端与第一弹簧底端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底板固定在地面上,滤池内部有污水,导轮需外界进行支撑,放置板内部放置有煤粉,三组延长杆将操作环和转动盘连接起来,转动转动盘,在前滚珠轴承和后滚珠轴承的作用下,前转动杆、后转动杆、棘轮和缠绕柱均可转动,从而钢丝绳缠绕在缠绕柱的长度变化,从而放置板的高度发生变化,反向转动转动盘使放置板上升,缠绕柱和棘轮均逆时针转动,在第一弹簧、限位环和限位板的作用下,防回转杆前侧壁呈倾斜状,斜齿状结构也呈倾斜状,防回转杆前侧壁与斜齿状结构交替接触,当使用者力量不足时,棘轮和缠绕柱在放置板重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在第一弹簧、限位环和限位板的作用下,防回转杆将斜齿状结构卡住,防止棘轮发生顺时针转动,然后将煤粉取下,当需要使放置板下降时,首先向右拉动限位板,使防回转杆与棘轮上的斜齿状结构脱离,然后顺时针转动转动盘使放置板下降,降低煤粉上升过程中发生急速下落的可能性,提高安全系数。(发明人:张蕾;康正芳)

相关推荐